生化异常反应曲线解析—CK溶血了

采血后,由于不当因素或采血管原因,标本发生溶血,这会对很多生化检测项目产生干扰,但是人类红细胞中几乎不含CK,为什么溶血后CK会测值偏高呢?本期推送内容,通过反应曲线和检测原理,探讨溶血对CK的影响机制。如感兴趣,关注上方“检验科”,后期会推送一系列异常反应曲线。

    先看一组CK在日立008as上的反应曲线:

图1 CK 校准品反应曲线
   

图2 CK溶血标本反应曲线
 

    通过观察两组反应曲线,我们是否有以下疑问:
 
    标本+R1试剂(反应5min),如上图测光点1-19,校准品吸光度没有上升,而溶血标本明显有反应发生,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反应曲线,可以确认CK检测采用的是速率法A(不明白可以参考历史信息:反应曲线解析之速率法),加入R2试剂后,启动反应,有测光区域(27点-38点),为什么标本+R1试剂也有测光区域(12点-18点)?

为了更好的解释以上问题,我们先看下CK检测的原理(试剂说明书)

    简单分析下检测原理:

    第一步反应,肌磷酸和ADP为试剂成分,血清中CK催化底物,生产ATP

    第二步反应,葡萄糖和HK为试剂成分,HK催化下,生产葡萄糖-6-磷酸

    第三步反应,NADH+和G-6-PDH为试剂成分,G-6-PDH催化下,生产NADPH

    CK活性越高,生产ATP的速度越快,进而引起后续反应,最终生产NADPH的速度越快,通过测定NADPH的生成速度,得到标本中CK的活性。

    对于整个反应过程,ATP是最关键的中间成分,可以引起第二步和第三步反应,调研资料得知,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的腺苷酸激酶(AK)释放到标本中,AK是使ADP和ATP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由于试剂中含有ADP,于是额外产生了ATP,故会造成结果偏高。另外溶血后红细胞内代谢产生少量ATP也会释放到血清中,对结果造成干扰。

    对于上述的2个疑问,我们做如下解释:
 
    溶血样本+R1试剂,发生干扰反应,主要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的AK释放到血清中,进而产生ATP,引起后续反应。查看试剂主要组成成分,其中R1试剂,如果有腺苷酸激酶(AK)存在,则会引起最终反应,进而验证了推论。
 
    加入R2试剂启动反应后的反应速度包含两部分:溶血引起的干扰反应速度+血清中CK催化反应引起的反应速度,同时选择在样本+R1试剂时测光(12点-18点),最终计算时,会减去溶血引起的干扰反应速度(S+R1过程),得到正确结果。

    最后说明下,如果您选择的试剂,不能排除溶血干扰(试剂厂家问题),那么溶血标本的反应曲线,有可能在标本+R1试剂反应阶段,吸光度并无上升,就不能通过两个测光区域减少干扰。
 
    溶血对CK测定的干扰,在CK低浓度(活性)时,对结果干扰较大,高浓度影响一般较小。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各位同行多提意见。
(责任编辑:zqg)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