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彦平 丁弘单位 |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前 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本用来形容经验不足的医生,但也有患者在疾病治疗方面存在这样片面的想法。有时候这种想法可能延误病情,比如本例中这位患者,简直酿成了大祸。案例经过我在血常规岗位发现这样一份结果:图1 患者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这么低?结果可靠吗?涂片镜检后,数据真实。但是诊断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而且CRP>200mg/L,似乎是白细胞、中性粒升高才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矛盾呢?不知道患者是否首次来我院就诊,我试着在LIS中查询,还真的看到了患者之前的情况:图2 一个半月前血常规结果图3 一个半月前生化结果图4 一个半月前甲功结果图5 一个半月前2种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患者可能是在发现甲功的问题后,从心内科转到内分泌科,又加做了TSH受体抗体和TPO抗体。TSH受体抗体阳性结合症状和甲功可诊断为Graves病,甲亢中最常见的类型。一个月前,复查过血常规:图6 一个月前血常规结果一个星期前,复查过甲功:图7一个星期前甲功结果原来是一位甲亢患者。起初,除甲功外,血常规和生化都没有问题。那么现在的情况会不会是甲亢药物造成的?我们知道,甲亢患者除了定期化验甲功,至少还要做血常规和肝功能,因为有些甲亢药是会引起肝功能破坏和白细胞减低的,甚至全血细胞减低。患者当即入住普内科治疗,又做了一系列相关检查和检验。简要病史:患者女,52岁,1个月前在门诊确诊甲亢,予口服甲巯咪唑、维生素B1、普萘洛尔治疗,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发热,最高39°,于是自行停药,口服“肿节风分散片、布洛芬缓释胶囊”,自觉咽痛减轻,但仍间断发热,因此就诊。治疗经过:临床考虑可能是甲巯咪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①给予停用甲巯咪唑,头孢唑林抗感染,利可君升白细胞,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粒细胞,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等治疗;因纤维蛋白原高达危急值,疑因急性感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予那曲肝素抗凝;②住院第二天,考虑患者为免疫力低下高危人群,不排除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加地塞米松抗炎;肾功异常,可能是严重感染、灌注不足导致急性肾损伤,予补液支持;房颤,可能与甲亢有关;③第三天,适逢患者月经期,出血量大,停用那曲肝素,给予卡络磺钠止血,但此时处于高凝状态,用止血药恐有血栓风险;患者入院53小时后,周身湿冷,躁动不安,心率加快,血压测不出,血气回报为代谢性酸中毒,考虑感染性休克,经会诊转入ICU;④转科后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中心静脉置管,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抗感染,艾司奥美拉唑抑酸,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粒细胞,血凝酶止血,氢化可的松抗炎;因出现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予以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⑤家属要求转院,自动出院。出院诊断:阴沟肠杆菌败血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粒细胞缺乏症、感染性休克、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心房颤动。下面是患者部分检验结果:图8 患者住院当天甲功和降钙素原结果图9 患者住院当天凝血四项结果图10 住院第三天生化结果图11 住院第三天血气结果图12 住院第三天血常规结果(已转入ICU)图13 血培养结果案例分析患者本次仅64个小时的就医经历惊心动魄。我们从源头梳理一下来龙去脉:乏力就诊→确诊甲亢→服药1个半月→粒细胞缺乏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凝状态、急性肾损伤、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性休克(+月经期)→贫血、血小板减少、败血症(阴沟肠杆菌)……甲巯咪唑(他巴唑)是临床治疗甲亢的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合成,从而阻碍甲状腺内酪氨酸的偶联,造成T4和T3合成受阻,但不影响碘的吸收及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且有免疫抑制作用,疗效确切。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微的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少见反应有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胆汁淤积性黄疸[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出:因甲亢本身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所以应在治疗前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和肝功能作为对照。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绝对值<0.5×109/L)是抗甲状腺药物的严重并发症,老年患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多数病例发生在最初药物治疗的2~3个月或再次用药的1~2个月内,但也可发生在服药的任何时间。临床表现是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病死率较高。建议治疗中定期监测白细胞,若中性粒<1.5×109/L时立即停药。中毒性肝病发生率为0.1%~0.2%,多在用药后3周发生,表现为变态反应性肝炎,病死率高达25%~30%[2]。本例患者发生了粒细胞缺乏症,但肝功能没有明显破坏,仅胆红素轻度升高。由于T4的半衰期为7天,加上甲状腺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约需2周时间,因此抗甲状腺药物发挥作用多在4周以后。常用药“甲巯咪唑”的副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而“丙硫氧嘧啶”是非剂量依赖性的,但它们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相等,约0.3%,并存在50%的交叉反应。因此对其中一种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不要换用另一种药物继续治疗,可在排除禁忌症情况下,考虑131I或手术治疗[2]。有研究认为甲巯咪唑对白细胞、血小板影响较大,而丙硫氧嘧啶影响肝脏偏多[3]。201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甲巯咪唑的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在“注意事项”中加注:据报告,大约0.3%~0.6%的病例发生了粒细胞缺乏症,在治疗开始后数周或数月以及再次治疗时均可出现。建议患者在治疗初期3个月内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维持治疗期间每月检查1次血常规。如出现口腔炎、咽炎、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在治疗初期3个月内每月检查1次肝功能,如出现厌食、恶心、上腹痛、尿黄、皮肤或巩膜黄染等,应立即就诊[4]。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①骨髓细胞毒作用,选择性抑制骨髓粒细胞核酸代谢,造成粒细胞成熟障碍,其粒细胞减少程度与剂量相关;②免疫损伤,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粒细胞自身蛋白质或附着的蛋白质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骨髓造血细胞破坏或成熟受阻;③与遗传基因差异有关[5]。总 结甲亢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病率约0.5%[6],临床症状主要有:易激动、心悸、乏力、突眼、怕热、消瘦、食欲亢进等,女性多于男性[7]。采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定期监测甲功、血常规和肝功能。此前,我还见过一位甲亢患者在服药期间只肯做甲功检查,不重视其它,造成血小板降至10×109/L。他怀疑自己是血液系统疾病,去了专科医院诊治,但后来排除了血液病,医生认为是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参考文献[1]李桃英,李志业,邢玲,等.13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6):755-757.[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882.[3]刘佳.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5):50-51.[4]李岚,夏东胜,田春华,等.甲巯咪唑片安全性风险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18,15(7):393-397.DOI:10.3969/j.issn.1672-8629.2018.07.003.[5]刘宝英,姜关祎清,梁干雄.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46例临床资料分析[J].吉林医学,2021,42(6):1401-1403.[6]彭丽丽,刘巍,汤韧,等.甲巯咪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07:404-410.[7]曾白梅,袁灵,林世德.甲巯咪唑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8,29(24):3530-3533.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甲亢,不仅和甲功有关……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