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 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近日,《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癌症筛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种特定类型癌症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总体死亡率。一时间,有关“癌症筛查是救命还是要命”的讨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癌症筛查,癌症筛查有何作用和临床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济南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仇奎璧。他曾任中国癌症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癌症康复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肿瘤康复治疗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肿瘤康复治疗经验。

 

癌症防治的关键为“三早”

 

癌症是人类的噩梦,其危害与日俱增。在我国,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人口中第一大死因,农村第二大死因。目前我国各地医院的首诊病人早期癌仅占10%以下,90%以上都失去了战胜癌症的宝贵时机,因此,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刻不容缓。

 

仇奎壁介绍,癌症防治的关键是“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率的关键。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由于早期筛查在美国的开展,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70%~90%。有些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如前列腺癌甚至可以达到99%以上。美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如此之高,与他们重视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极大关系。有一项研究发现,肝癌直径大小与手术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肿瘤直径小于2cm,5年生存率100%,肝癌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外科专家汤钊猷把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称为二级预防,认为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

 

2001年8月公布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的6个肿瘤课题中,4个是研究筛查和早期诊断肿瘤的。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作为我国提高五年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之一,说明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正确看待筛查结果改变生活方式预防

 

肿瘤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诊断,进而早期治疗。早期肿瘤的症状、体征不明显,主要通过筛查才能发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相关物质,这些物质在癌症患者体内含量会明显超过正常人。通过抽血测定其含量就可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当这些物质明显升高时,间接标志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提高。因此,肿瘤标志物又被形象地称为肿瘤诊治的“晴雨表”或“警报器”,与其他检查手段相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筛查作用。

 

专家介绍,如果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阴性者为健康,阳性者作为可疑对象,需要做进一步复检,加以确定。复检仍为阳性者,应仔细询问病史,结合体征、饮食习惯、工作环境、遗传等因素,确定为肿瘤高危人群。但是否体内已形成肿瘤,必须经临床医生配合相应的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等才能进一步诊断。

 

专家提醒,即使是肿瘤高危人群,也不要恐慌,从癌前期发展到早期癌,大约需要10~20年,这一过程的长短,以及最后是否进入癌前期、癌变期,或变成后是否会逆转甚至消退,尚需取决于致癌因素与抑癌因素的强弱、接触时间长短、人体自身的免疫强弱、癌细胞及其群体本身的动力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减少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如吸烟,酗酒等,或服用一些降低肿瘤相关物质的产品,以后每隔半年复检一次。若复检结果依然很高,则患者很可能处于早期癌阶段,亦称为亚临床阶段。从亚临阶段发展到临床阶段,大约需要1~6年时间,此时应对重点部位进行相应的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如果发现肿瘤,很可能处于早期,此时通过进行积极治疗,治愈率较高。

 

常规体检不可替代肿瘤筛查

仇奎璧介绍,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能坚持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却不在意肿瘤筛查等专项检查,以为常规体检可以包查百病。实际上,普通健康体检是对心、肝、肾功能,以及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检查,通常只能早期发现一些常见慢性病。因此,普通体检不能替代肿瘤筛查。肿瘤筛查一定要规范,尤其是某对些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一般来说,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筛查;有肿瘤家族病史的,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癌症患者的,每年最好做两次筛查;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要进行一次妇科肿瘤筛查。

 

目前尚没有一种检查能把所有肿瘤都筛查出来,而过多的射线接触反而有增加患肿瘤的风险,因此肿瘤筛查要因人而异。专家建议,即使没有其他高危因素,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肠癌、前列腺癌这5种癌症也应该做到提前筛查,且最好到肿瘤专科医院进行筛查。

(责任编辑:sgx)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