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学毕业大军如何突出重围

面对高失业率,43所高校医学院探求就业新途径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至今,全国医学类的毕业生已超过110万人,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根据麦可思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医学排名第一。
如何引导学生突出就业重围?日前记者参加了由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主办的2010年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论坛,听取了来自全国43所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辅导员老师座谈和交流。
本栏撰文:记者黄瑶 插图:张幼辉
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表明,学校每年都在扩招而招聘单位的编制又极有限,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向往“三大”(大城市、大医院和大单位),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提出的“三高”(高学历、高学位和高职称)要求,又使得毕业生的“三大”愿望难以实现。
反方:理想与现实存在严重反差
医学专业的招生和专业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医学院对于大学生都是通才培养,而针对病理检验、移植、用血安全等医学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课时很少,由于专业缺少细化,造成了专才的欠缺。
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最难,但报考的人数又最多。武汉科技大学许老师谈道,该校医学院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和药学4个专业,在校生2000多人,每年400多人的毕业生中临床医学就占到一半。相反,在广州医学院,一些小专业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康复、口腔等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情况比较好。
广州一位资深医学教授告诉记者,如今就连身边许多医生的子女都不愿意学医,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选医学专业,还有不少人只是把医学院校作为保底的学校,今年广东省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也都降低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理想:
考研要留在大城市进大医院
“学校100个本科生中也只有三四人能够读研、读博。”广州医学院廖伟娇教授表示。据广州医学院田知君老师介绍,该院的医学检验专业去年98个毕业生只有2人考上研究生。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死等”着考研不干别的事,今年考不上明年接着再考,结果耽误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
复旦大学的吕京宝老师指出,有9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工作。“由于我们招的生源大部分是珠江三角洲的,40%的学生来自广州市,之前有部分学生毕业后‘有业不就’,先与其他地区的医疗单位签一份‘保底’协议然后再找更好的工作,结果要是在广州找不到工作就办暂缓就业不找了。”广州医学院田知君老师谈道。
现实:
大医院饱和 基层医院“饥渴”
医学毕业生对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不甚了解,学生包括家长仍然以进入大医院作为好工作的首选,但殊不知大多数人即便好不容易能进到医院后,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得他们花十几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当上科主任之类的“领头羊”。重庆医科大学闽老师指出,扩招后学校的一个班由五年前的50多人到现在接近200人,翻了几倍,但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已基本饱和,连附属医院都只要博士,还得本人有关系才能进。
广州医学院廖伟娇教授告诉记者,只有不到10%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广医附一、附二、附三等广医系统的医院。武汉科技大学许老师也谈道,“其实乡镇医院和基层医院是非常缺人的,但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在大城市读了五年书也交纳了比其他专业更贵的学费,都不愿意再回到小地方。”
而在广州,部分包括区属医院在内的基层医院面临“人才瓶颈”很难招到人,要维持基本的运作都非常困难。
正方:
医改创造更多机会
医学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界限不应该“泾渭分明”,两者应该是“上下游”的关系,高校可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也要参与人才的培养中来。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董事长梁耀铭认为,随着医改的深入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农村和城市社区检验人员设备、技术等资源的短缺,也可以促进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安徽医科大学的江老师希望医学毕业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多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学会“文武兼修”,毕业之后成为既可做技术也可从事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一些行业虽然起点低,但“加速度”快,毕业生可以灵活就业,从事和医学相关的行业如医学实验室、医药企业、医学器械公司、保险业等。
在南方医科大学的谭老师看来, “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多一些沟通和合作,比如每年送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的本科生到企业实习,送病理专业的研究生到独立的实验中心做实验。” 谭老师说,学生通过实习让企业对于他有所了解,在招聘时可优先考虑录用。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