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无法产生正常数量的血细胞,一项研究发现了致病的基因突变。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酶,它是克服人胚胎和干细胞中的端粒缩短所必需的。端粒酶或其它端粒维修蛋白的突变可能导致疾病,其特征是造血干细胞耗尽以及骨髓衰竭。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儿童医院)的科学家与来自多国的同行合作研究了一名患者的家族,这名患者表现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大红细胞症,经诊断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家族病史包括其它骨髓衰竭病例以及口腔癌和白血病。科学家们获取了该患者、她的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外周血DNA。
科学家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捕获外显子区进行配对末端测序,执行端粒流荧光原位杂交,再执行流式细胞术。还用了其它辅助方法来证实初步结果。
这名18岁的患者、她的母亲和外祖母呈现不同严重程度的骨髓衰竭,随着代代相传,显现症状的年龄呈递减之势,说明有可能患病。科研小组发现肾上腺皮质发育不良同源物基因(ACD)的突变改变了端粒结合蛋白三肽基肽酶1 (TPP1),破坏了端粒与端粒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血细胞如果不能调动端粒酶帮助维护端粒,就会丧失结构的完整性并死亡,导致骨髓衰竭。
研究负责人、应用基因组学中心主任Hakon Hakonarson博士说:“发现这一根源性缺陷也许有助于将来制定基于分子的治疗方案,绕开这一基因缺陷,恢复血细胞的生产。更深理解底层的分子机制也许能启发我们找到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新方法。例如,研究人员可能发现调动端粒酶的其它途径,以恢复其保护性功能。”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