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种高发的传染性疾病,包括四种类型: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有32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其中数百万人无法获得防治疟疾所必需的医疗服务。最致命类型恶性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常见,仅2015年就引发了1.9亿人感染,40万人死亡。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疟疾研究领取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1】AAC:抗疟疾实验性药物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2016年,2.16亿人因感染恶性疟原虫患病,同时44.1万人死于疟疾;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DSM265的实验性药物治愈了7名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志愿者,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寻找一种单一剂量的疟疾治疗法,最终有效消除疟原虫。
研究者指出,通过在之前并未接触过恶性疟原虫的健康受试者机体中进行实验诱导使其发生血液感染,感染后连续给药7天,研究者发现,口服单一剂量的药物DSM26 400毫克就足以清除机体中低水平的恶性疟原虫寄生虫血症;本文研究首次证实了100多项此前研究的结果,即药物DSM265能从感染者机体中清除致病性的非性阶段寄生虫。
【2】Nature:抗疟疾新思路!用药物覆盖蚊帐杀灭蚊子体内的疟原虫!
几十年来,人们抗击疟疾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一直是“组合拳”,即利用低技术的蚊帐来阻止蚊子叮咬,并用致命的杀虫剂来杀灭蚊子;随着这种组合手段的广泛使用,疟疾的死亡人数已经开始显著下降了,尽管2016年就有44.5万人死于疟疾感染;但如今随着不断适应环境的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人类再次开始面临这种威胁了。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预防甚至降低额外的疟疾死亡人数;研究者表示,他们能利用阿托伐醌(atovaquone)来治疗疟原虫感染,当一个人生病时,用该药物来覆盖蚊帐,并让蚊子摄入抗疟疾药物,就好比是药物“治愈”了蚊子,因此其就无法传播疾病了。
【3】EMBO Mol Med:新研究揭示脑疟疾的致病机制
最近,研究者们首次提供证据证明大脑血管中的红细胞感染疟疾会造成临床上的脑疟疾综合征。脑疟疾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血红细胞感染了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这种并发症的特征在于寄生虫感染的红细胞在脑中累积。
最近发表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的第一作者Janet Storm博士解释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这种严重的并发症只发生在某些孩子中。但是,被感染的红细胞在其表面上呈现一种叫做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的蛋白质,使之能够与许多器官(包括大脑)血管内的宿主细胞结合。
【4】Nature:科学家成功捕获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关键复合体结构 有望开发出新型疟疾疫苗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霍华德休斯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观察到恶性疟原虫进入并感染人类红细胞所使用的特殊关键分子的清晰结构,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设计新型疫苗来抵御流行性疟原虫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疟原虫每年在全球会引发50多万人死亡,而且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来抵御疟疾的感染。
利用获得诺贝尔奖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科学家们首次获得了寄生虫诱发感染的关键部位的三维结构,这种关键部位是由疟原虫三种特殊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即Rh5, CyRPA和Ripr三种蛋白,其能互相协作来解开并进入机体的红细胞。研究者表示,这种复合体对于疟原虫进入细胞并诱发感染非常重要,基于获得的最新研究信息,研究人员或许就能以一种更好的方法来靶向作用疟原虫的感染,因为如今他们已经阐明了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分子机制。
【5】机体的红细胞如何不断进化来帮助人类对抗疟疾?
自从人类最初从我们的原始祖先进化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与人类遭遇的最大传染病—疟疾的斗争之中,疟疾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来传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两分钟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疟疾而死亡。2016年在91个国家中(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16亿疟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了500万例。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或许都并不了解抗疟疾药物、蚊帐,甚至对疟疾的基本知识都并不太了解,但我们的机体仍然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感染,在人类与疟疾激烈的斗争中,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就是使我们对病原体变得并不那么友好,而这或许就是事实。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机体遗传密码中发生的随机差异会无意中降低疟疾的发病风险并为机体提供一些生存优势,这意味着,这些遗传差异会在人群中变得非常突出。如今,居住在世界上特定区域的人群依然携带着人类与疟疾在古代战争留下的遗传印记,而大多数的疤痕都是由红细胞所造成的。
【6】PNAS:疟疾与糖代谢之间的关系?
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死于脑疟疾,这是疟疾中最致命的形式。最近由耶鲁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葡萄糖代谢在疟疾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发现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人类疾病的关键。
研究小组利用脑疟疾的小鼠模型,尝试了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于小鼠患病的影响。根据他们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的发现,他们推测,减少食物摄入量 – 特别是降低葡萄糖利用率 -会增加小鼠感染疟疾的耐受能力。
为了阻断细胞中葡萄糖的摄取,他们用称为2DG的葡萄糖抑制剂治疗感染的小鼠。这种干预措施能够保护小鼠免于发生脑疟疾,使其存活期增加数天。通过进一步检查,研究人员观察到2DG通过降低大脑中的凝血效应来保护小鼠
【7】PLoS Pathogen:疟疾感染如何激活NK细胞
根据最近南洋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的一项研究,疟疾感染后的红细胞通过释放激活病原体识别受体MDA5的小囊泡激活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疟疾是由属于疟原虫属的寄生微生物引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更好地了解早期宿主反应和免疫决定因素对于开发创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自然杀伤细胞(NK)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提供抵抗疟疾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但在不同个体NK细胞抵抗疟疾感染的反应性显示出显着差异。NK细胞被寄生虫激活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NK细胞对人群中疟疾感染的反应变化的分子基础也并没有得到清除的揭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等人分析了不同人NK细胞的转录差异,以及这些细胞对疟疾感染的反应程度。
【8】Sci Rep:计算机模拟能够预测疟疾的最新表型
根据由“la Caixa”基金会支持的ISGlobal领导的一项研究,作者们发现了一类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更严重的疟疾临床表型。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可能是疾病的致病机制,这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管理会产生影响。
尽管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根据估计,2016年疟疾仍旧会造成近5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确定严重疟疾的定义是为了确定那些有死亡风险的儿童,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并不总是对推荐的治疗方法有所反应。
【9】Blood:血小板或能有效杀灭疟原虫 新型疟疾疗法开发有望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lood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或能攻击并且杀死疟原虫,从而就能降低血液中循环的寄生虫的数量,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有效抵御疟原虫的新型策略。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376名疟疾和非疟疾人群进行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结合并且杀灭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研究者Brendan McMorran教授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直接的证据来表明血小板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疟疾。
【10】Infect Immun: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新型疟疾疫苗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恶性疟原虫抗体或能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儿童有效抵御严重的疟疾感染,如果儿童机体中有针对恶性疟原虫特殊短链氨基酸序列的高水平抗体的话,那么其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或许会明显降低。
这些特殊的氨基酸序列(即抗原)在全球所有的恶性疟原虫中都是相似的,因此这种抗原或能作为后期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疟疾疫苗的新型靶点。研究者Alyssa Barry表示,缺乏应对疟原虫免疫力的人群或许更易于感染疟疾并出现相应的疾病症状,这些人群通常很容易被鉴别,因为其体内缺少应对疟原虫抗原的特殊抗体。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