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胃肠病学顶级期刊《Gut》上在线发表独立完成的原创性论着,揭示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机制,为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在胃癌免疫个性化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科学家并没有将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到“中性粒细胞”上,实际临床治疗中更没有基于中性粒细胞的治疗方案——这些细胞不仅寿命短暂,“活不过”24小时,而且其从骨髓中流出,相对于肿瘤组织似乎只是“匆匆过客”。已有研究对该细胞的研究更是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有的证实中性粒细胞对“肿瘤杀手”——T淋巴细胞发挥促进作用,有的则证实其对T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第三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邹全明、庄园团队经过历时3年的系统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调节T淋巴细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在胃癌肿瘤微环境中表现出激活/抑制的“双重身份”,堪称“一肩挑”。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探明中性粒细胞主要依赖一种被称为PD-L1的免疫抑制分子抑制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并进一步找到了该因子的“调控者”GM-CSF及其调控方法,从而揭示了中性粒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的内在机制。
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共同通讯作者之一庄园指出:“在胃癌免疫治疗中,既可选择以免疫抑制分子PD-L1为直接靶点,也可选择以其‘调控者’GM-CSF为间接靶点,实际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PD-L1阳性中性粒细胞还可以作为新的监测肿瘤微环境的指标,以其应答高低来判断肿瘤微环境的状态,进而为肿瘤治疗的术前调节、方案选择和术后治疗提供指导。”庄园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对肿瘤微环境的监测重视不够,该发现有望在国内三甲医院逐步获得推广,加快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肿瘤免疫个性化治疗”。
该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婷婷和该校西南医院普外科赵永亮教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