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一直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早起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仅仅凭临床症状很难诊断早起胃癌。而当症状明显时,病变可能已属中晚期。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是胃癌诊疗的关键。胃镜检查和活检及x线钡餐作为现在胃癌筛查的主要方式,患者所受痛苦大,技术含量高且费用昂贵,因而不宜作为筛查的手段。已有大量研究发现,胃血清蛋白酶原(pensinogen,PG)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下降在胃癌筛查中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血清学胃活检”。
胃蛋白酶原(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群。PGI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胃贲门腺、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 II,胃粘膜合成的PGII约为总量的25%。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约1%)PG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 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 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 I降低;PG 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 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 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 I和PG I/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在常规查体中,约有15%的人血清PG异常,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PGⅠ/PGⅡ比值显著下降的高危人群,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高数十倍。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