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化学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和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一为常见精神病。起病多在青壮年,病程迁延,缓慢进展,可发展为衰退。本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1982年资料统计,终身患病率为5.69‰,常见类型有妄想型、幻觉妄想型、单纯型、青春型及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病人体内代谢异常的假说,在近二三十年来已成为本病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基础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一)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主要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中枢DA功能的亢进或异常,其药理学证据有:苯丙胺致精神病作用。苯丙胺具有中枢兴奋作用,主要是抑制DA的再摄取,使受体部位的DA含量增高,功能亢进。长期服用大量苯丙胺的病人,引起慢性苯丙胺中毒而出现偏执性精神病,其表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特别有丰富的幻觉,提示精神分裂症有中枢DA功能亢进。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时病人出现精神症状,左旋多巴为DA的前体物质,可使DA合成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对脑内D2受体有特异性阻断作用,通过阻断DA受体使其过高的DA功能降低,达到治疗效果,临床疗效与阻断D2受体的效价成正比。
据报道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DA代谢产物HVA升高,其HVA浓度与病人的阳性症状及治疗反应呈正相关,而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DβH及MAO活性降低,可能为精神疾病易感性的一种遗传标志。
关于DA受体的研究,有报告指出: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具有阳性症状者D2受体密度增加,而具有阴性症状者D2受体密度减低或不变。Crow等(1981)提出精神分裂症有二型:Ⅰ型以阳性症状幻觉、妄想为主,有DA功能亢进,对阻断DA受体的神经阻断剂治疗反应好,可能以D2受体增多为病理基础;Ⅱ型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为主,DA功能改变不明显,对神经阻断剂反应不良,常伴有脑器质性改变。有关DA功能改变原因,Waytt(1985)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枢DA系统可能存在易损性,由遗传决定。当受到强烈或长期应激性刺激时,其中枢DA末梢受到损伤,早期表现为DA更新率升高,出现阳性症状,当DA末梢进行性损伤出现有神经组织缺失时,DA更新率下降,表现出阴性症状。
中枢DA系统的功能与NE、5-HT系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神经肽类物质关系也密切。单纯用DA功能改变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机制尚欠不足。因此,对其它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亦受到重视。例如5-HT假说提出5-HT的类似物麦角酸二乙酰胺(LSD)有明显的致幻作用,它通过阻断5-HT受体而抑制5-HT的功能,其表现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类似。5-HT耗竭剂利血平可缓解精神分裂症的孤僻、行为退缩和情感不协调等症状。NE假说指出:NE功能不足使犒赏系统失调,快感和意向活动减低,这可能与精神分裂的阴性症状有关,NE活动亢进则与偏执性症状有关。有人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的特定区域,尤其是富含NE的前脑边缘系统,NE含量升高。在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伏隔核和乳头体内NE含量较对照组约高3倍。多巴胺能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皮层下DA功能系统和谷氨酸功能系统不平衡所致。PCP(Phencyclidine)是一种拟精神病制剂,也是谷氨酸的非竞争性拮抗剂,可产生模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作用部位是通过离子通路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联系,后者是谷氨酸的主要受体。PCP可引起儿茶酚胺(CA)的释放,而皮层纹状体谷氨酸通道则使CA的释放受抑制。谷氨酸能系统的功能缺陷或PCP等谷氨酸拮抗剂促使CA释放所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看作是一种多巴胺-谷氨酸反馈调节系统中枢神经递质平衡所致的综合征。
(二)神经肽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脑脊液中内啡肽含量增高,且随病情改善而随之下降。有关神经肽在精神分裂症的机制虽有大量研究,但有二种不同的看法:一类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神经肽(包括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功能过高,用拮抗剂纳洛酮可改善其症状;另一类意见则认为本病有阿片肽功能不足,补充这类肽可能有益,大量临床研究未取得一致。近年较重视CCK在精神分裂症的作用,CCK在脑中特异性地与DA存在于共同的神经元内,有调节DA系统功能的作用。当脑中CCK不足,DA功能呈现过高。Ferrier等(1983)研究6种神经肽的变化,发现精神分裂症Ⅱ型病人在海马、杏仁核和额叶中CCK含量明显降低。有资料报道精神分裂症病人脑脊液中CCK水平下降。这些结果提示CCK的功能障碍以及由它调节的DA功能改变可导致精神分裂症。
(三)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系统的家谱调查,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与病人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现有遗传学研究资料推测遗传方式主要有单基因和多基因两种。主张单基因遗传者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必需有一个病理基因,基因可以是显性、隐性或中间性。Slater提出精神分裂症是单基因显性遗传伴有外显率低的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只少数是纯合子,97%是杂合子,杂合子的外显率低,为26%,只有1/4携带显性基因的人表现有病。多基因遗传是由许多基因积累作用造成,无显性、隐性基因的明显遗传规律,但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就称异常。Gottesman和Schield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遗传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基因遗传无特异性基因。遗传因素对产生遗传性状和遗传疾病的影响程度称遗传度,东北大庆地区算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为75.7%,辽宁铁岭地区为70%-80%。有关多态位点在家系中是否与精神分裂症的传递有关已有报道,Basset认为第5号染色体5q11.2-13.3片断的三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Sherrington注意到Basset的报告,用位于第5号染色体的二个基因探针D5s76及D5s39对5个冰岛精神分裂症家系,2个英国家庭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肽性(RFLP)分析,,获得慢性最大优势计数(Lod Score)为2.45,证实连锁存在。Sherrington的此一研究成为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领域的首次阳性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反应。Crow(英国)依据:①两性发病的临床表现不同,男性起病早,症状严重。②先证者的亲属中,同性别患者率较异性别者高。③精神分裂者的性染色体异常远较对照组高。④精神分裂症家族中的遗传具有相当程度的常染色体遗传特征等四个方面提出精神分裂症的素质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假常染色体区域的假说。他用Dxys14区域(位X、Y染色体的假常染色体区域)的基因探针进行患病同胞配对分析,其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与性染色体假常染色体区域的基因探针有连锁存在。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