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糖胺测定
果糖胺又称糖化血红蛋白,是指人体内葡萄糖与血清白蛋白或其它蛋白质的某些特殊分子部位结合而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果糖胺检测方法很多,结果亦不尽相同,其参考正常<2.65mmol/L,大于这一数值即表示血糖明显升高,或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果糖胺水平与血糖平均值呈正相关。由于果糖胺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计算结果亦比较准确,取样时不受饮食的控制,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一个理想的监测指标。维生素C、谷胱甘肽、高脂血症及标本溶血对测定有干扰作用,如不给予相应处理和注意,果糖胺测值可呈假性增高。
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反映受检者在一定时期内的血糖水平,红细胞存活期较长,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6-8周内的血糖水平。由于血清蛋白代谢快,一般白蛋白半寿期短,为19-21,果糖胺仅反映测定前1-3周中血糖的变化情况,因此果糖胺的浓度作为“血糖记忆”反映这一时期内持续变化的血糖浓度均值,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平行。糖尿病患者不论1型、2型均增高,尤以2型增高明显。
由于血清蛋白的半寿期短,如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好时,3天左右果糖胺浓度便下降,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要2周才开始变化。停药后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果糖胺便明显升高,这种变化也早于糖化血红蛋白,故随意取样测定果糖胺结果可以很好地判断糖尿病被控制的情况。
(二)考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
考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又称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隐性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隐性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但给予考的松后葡萄糖负荷试验可呈现不正常,可用于糖耐量试验尚不能确诊的病例,或糖尿病病人家属有亚临床期糖尿病可疑者应采用本试验。试验方法同糖耐量试验,但在服糖前8及2小时口服考的松50毫克,若服糖1小时血糖≥10.2mmol/L、2小时血糖≥8.9mmol/L为阳性反应,表明糖耐量减低。
(三)血酮体
糖尿病病人在胰岛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只能通过大量动员脂肪组织来产生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而且由于胰岛素缺乏,可产生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等代谢产物,通称为酮体。由于这些物质多呈酸性,积聚过多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正常人血酮体定性为阴性,定量(以丙酮计)<0.34mmol/L,若血酮定性阳性或定量>0.34mmol/L则诊断为酮血症,伴有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则为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病人来讲血酮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
正常人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2-30mmol/L,当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时二氧化碳结合力常降低,我国乳酸性酸中毒极为少见,酸中毒以酮症酸中毒为主,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与酮症酸中毒病变程度成正比。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针对胰岛抗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目前能检测的抗体有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抗体(IAA),1型糖尿病时以上3种抗体阳性。
1.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ICA阳性,在发病后6个月至3年后其滴定度逐渐降低或消失。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ICA阳性率仅1.5%-8.3%。
2.抗胰岛素抗体(IAA)新诊断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前IAA阳性率为40%-50%,在ICA阳性的患者中不能区分注射胰岛素后产生的胰岛素抗体,IAA不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它还可以出现于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
3.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GAD65阳性率为60%-96%,且更具敏感性,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有助于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并提示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六)血脂
正常人血脂正常值为:总胆固醇3.7-5.72mmol/L,甘油三脂0.3-1.72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6-1.55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0.01-0.6mmol/L,载脂蛋白A 1.0-1.6g/L,载脂蛋白B 0.59-0.89g/L。糖尿病未经控制或未治疗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多见,血脂异常多见糖尿病伴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及肾脏病变者。
(七)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正常值为:肌酐女性44.2-97umol/L,男性53-106umol/L;尿素氮3.2-7.1mmol/L,尿酸142-416mol/L。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