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肠癌突变直接作用首次确定

据英国《自然》杂志27日发表的一篇癌症学论文,欧洲科学家团队通过对类器官展开的全基因组测序首次明确,结直肠癌的一个特殊突变特征与细菌感染有关。这一特征能直接追溯到一种特定的大肠杆菌菌株,而它在2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  尽管各种肠道细菌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有关,但细菌对产生癌症突变的直接作用,此前一直未得到确认。某些大肠杆菌菌株携带的基因簇可以产生一种化合物——“colibactin”,这是一种能损伤DNA的毒性物质。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了解这种由大肠杆菌菌株产生的化合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联系。  此次,为了确定这些菌株(被称为pks+大肠杆菌)是否会诱导特定突变的产生,荷兰胡布勒支研究所科学家汉斯·克里弗斯及其同事,将人肠道的类器官暴露在这种细菌中。类器官属于3D细胞培养物,包含其对应器官的关键特性,虽然是体外培养系统,但与对应的器官拥有类似的空间组织,并能够重现部分功能,从而为医学人士提供高度可靠和可扩展的研究平台。  研究团队在5个月的时间里,反复向类器官中注射pks+大肠杆菌。在注射前后,他们对类器官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在注射了不产生“colibactin”化合物的对照大肠杆菌菌株的类器官中,不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特征。团队随后又从两个独立队列中,选取了5876个人癌症基因组——大部分为结直肠癌基因组,并在其中发现了这一突变特征。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具有一种特殊的突变特征,并暗示了潜在突变过程可能是过去pks+大肠杆菌暴露的直接结果。他们指出,约20%的健康人体内,都有pks+大肠杆菌,去除这种菌株可以降低某些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目前,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结果。
(责任编辑:xsq)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