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利用胚胎干细胞培植出可带氧的红细胞,由此制成“人造血”。这种“人造血”最快将于2013年进行人体试验,美军有望在5年内使用这种“人造血”在战场上救治伤员。
“人造血”是替代人的血液的各种人造物的总称,目前科学家们主要从化学应用材料“全氟化碳”和人体“干细胞”这两个方向来研究制造“人造血”。科学家称,除了满足军方需求外,“人造血”还能缓解医院血库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能够预防因血源污染而发生的各种传染病,还可用于救治各种血型的病患,甚至连猫狗等动物也能受惠。
全球急需血液替代品
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在大力研究人造血,除了军事需要外,世界各地医院每年用血需求的快速增加也是科学家们寻求找到血液替代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广州血液中心副主任汪传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近几年每年的用血量都平均增长5%~10%,2010年的用血量是78吨多,比2009年增长了8.44%。
人血与人造血各有什么特点呢?汪传喜告诉记者,在生产上,人血来源于健康捐赠者,血量的多少难以控制,而人造血则能有计划地生产,方便调配;在保存上,人血要保存于2℃~10℃的温度中,最多保存35天,而人造血不仅容易保存,甚至可在常温中保存数年之久;在使用上,人血容易产生排异,如果检查不严,输入人血还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带入受血者体内,发生交叉感染,而人造血是工业生产制造的,可以进行消毒处理,不会有细菌或病毒的混入,不受血型限制,输血后不会产生排异,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人造血”研发双向发力
血液是一种复杂的物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是血液中最关键、最基本的成分,每一种成分对于维持人的生命都至关重要。其中白细胞主要负责对抗疾病;血小板让血液凝结成块;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运送氧气;血浆主要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汪传喜表示,因为血液天生具有的这种复杂性,所以目前研制出来的“人造血”都无法同时具备这四种物质,无法完全替代人血,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研发出某种血液成分的替代品。其中,“全氟化碳”和“干细胞”是科学家们研究人造血的两个重要方向。
全氟化碳人造血携氧能力强
全氟化碳是将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全部由氟原子替代而产生的一种类环状或直链状有机化合物,最早于20世纪中叶即研制成功作为化工、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材料。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格拉克和高兰发现全氟化碳能像血液一样,吸收空气中的氧。他们在试验中将一只小老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液体中,按说老鼠应该在数分钟之内死亡,但它们却活了好几个小时,这是因为在这种溶液中小鼠仍能得到生存所必需的氧气,所以不至于因窒息而死亡。但是,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不能同血液混合。
在国内,全氟碳人造血于1978年由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效果。1993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Ⅲ号氟碳人造血,但未能通过国家药检。
全氟化碳人造血是以氟碳化合物为原料配制的与人体血液的pH、各种电解质、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相似的,并具有良好载氧功能的氟碳乳剂,其溶解氧的能力很强。全氟化碳人造血虽然是一种化学品,但其具有人血红细胞那样的重要功能,能将从肺部吸进的氧气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又能将各个脏器排出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排出体外。不同的是,全氟化碳人造血输送气体是个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极易溶解在全氟化碳液体中,在流动中完成气体的传递。100毫升的全氟化碳能溶氧气50毫升,是人血载氧能力的1.5倍。因此,这类代用品又被称为“携氧治疗剂”,它无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避免了输血的交叉感染。其载氧能力强,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输入这种人造血能短时间维持机体组织的生存,同时还可治疗许多疾病,但是输血时全氟化碳人造血只能和人血一起使用。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