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肝素的抗凝效应目前无其它药物所能替代。但伴随肝素抗凝所带来的一些副效应,近年来亦已为人们重视,现综述如下。
一、肝素抗凝的机理
肝素是一种由硫酸D-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组成的粘多糖,含多种硫酸根,其中的阴离子与抗凝有关。肝素的阴离子活性基团与抗凝血酶III(AT-III)的阳离子基团结合,加速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因此产生抗凝效应。此外肝素还有催化抑制凝血因子X的作用。
医用肝素属生物制品,主要从牛肺或猪肠粘膜提取。牛肺肝素主要通过AT-III而发挥效应;猪肠粘膜肝素抑制X因子作用较强,适用于治疗深静脉栓塞。
二、肝素的耐药性问题
临床应用规定量肝素后,ACT值达不到预期水平时,称肝素耐药。多见于心内膜炎、心脏联合瓣膜病、休克、左房粘液瘤,特别易见于曾用过肝素的病人,Gregory发现有既往肝素使用史的病人,再次用肝素(300IU/kg)10分钟后,有47%病人的ACT值达不到400s.而其ACT生理值,凝血因子,以及血肝素含量均处于正常范围,因此不易被发现,如仍给常规量肝素而不监测ACT,则可能使手术出现严重后果。
肝素耐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中AT-III降低;(2)血小板计数增高、活性增强.释放促凝物质如血栓素(TXA2)、β-血小板血栓蛋白(β-TG)和第四因子(PF4)从而减弱肝素效价;(3)第四凝血因子增高。通过丝氨酸蛋白酶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4)纤溶活性降低.部分抵消肝素抗凝作用:(5)抗丝氨酸蛋白酶作用强的d-2-E球蛋白、d-抗胰蛋白酶减少,Xa、XIa、IXa反应相应活跃;(6)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和肝脏产生肝素减少,肝素活性降低;(7)凝血活动增强。
三、肝素的降压作用
肝素可能引起一过性血压降低,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制备肝素时使用消毒剂苯甲醇有关,后者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可产生扩血管效应。
Atkinson用不含苯甲醇的肝素亦观察到血压下降,同时伴血浆组胺增高,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牛肺或猪肠粘膜含大量组织细胞和组胺有关;(2)肝素成品含污染物质,进入刺激组织细胞释放组胺;(3)肝素过敏,特别是既往用过肝素的病人血压中已有以IgE为主的抗体与肝素再次相遇,即产生反应而释放组胺。
Urban等发现肝素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与Ca2+浓度下降有关。因Ca2+的减少可导致血管张力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出现动脉压明显下降。如在给肝素时用钙剂,可缓解血压下降。Droad认为肝素是一种活化的脂蛋白脂肪酶,可催化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并竞争性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促使一些扩血管物质呈游离状态,从而产生扩血管效应。
四、肝素增强血小板活性的问题
正常的凝血系统由纤溶、凝血酶和血小板三大部分组成。当三者失去平衡,即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肝素依其强效抑制凝血酶的作用和激活纤溶的作用,而产生抗凝效应。近年来发现肝素抑制血小板功能甚微,甚至可促使血小板活性增强,肝素可促使拘椽酸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肝素还可加强二磷酸腺苷(ADP)或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用肝素抗凝的血液,其中血小板粘附性有明显增高。肝素可降PGI2的合成,增加血小板内的TXA2合成。在体外循环中虽有肝素抗凝,但血液与异物接触,仍会出现血小板活性异常活跃而释放大量促凝物质,如PF4、β-TG、TXA2等。这些与肝素抗凝有关的血小板耗损及血栓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Blauth等发现体外循环病人中,眼底直径在50m m以内的血管呈100%阻塞;体外循环结束30分后阻塞率为80%,术后第8天仍12%阻塞,并证明这种阻塞与是否采用动脉微栓滤器无关。所以在体外循环时应重视降低血小板活性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