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是什么? 上世纪5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通过电镜观察到自噬体结构,并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自噬”的概念。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奖励他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 自噬,即细胞自己吃自己,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细胞自我降解过程,属于细胞在不良应激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机制。目前在自噬研究领域中,被称为自噬相关基因的蛋白家族研究最为深入,它们协同调控自噬的发生。研究表明,自噬不但在正常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的自噬处于一种可控的稳态,使细胞在不良应激情况下能够自我保护,但自噬过度或自噬不足均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而在病理状态下,自噬努力保证细胞存活,但当这种保护性效应失效时,则出现自噬细胞死亡。 肝再生增强因子促进肝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1975年,拉布雷可等首次报道在初断乳大鼠肝脏和肝部分切除术后再生肝组织中存在一种热稳定性的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刺激肝细胞DNA合成,称之为肝刺激物。1994年,荻谷等以初断乳大鼠的肝脏为起始材料,在分离纯化肝刺激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肝再生增强因子。 肝再生增强因子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超强促再生能力的哺乳动物肝脏内嗜肝生长因子。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于肝细胞生长因子或表皮生长因子,肝再生增强因子以肝脏特异性方式在促增殖和抗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损伤和肝衰竭中的保护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肝再生增强因子或通过自噬起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自噬在酒精、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和肝衰竭动物模型中表现为增高,并且对其引起的肝损伤和肝衰竭具有保护性作用。时红波等人的前期研究发现, 肝再生增强因子与重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相关,肝再生增强因子水平升高提示良好预后,但其保护作用是否与自噬有关尚不清楚。有证据显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参与了细胞自噬。时红波等人据此提出本研究假说:肝再生增强因子可能通过自噬对重型肝炎肝衰竭起保护作用。 时红波等人应用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深入探讨自噬在肝再生增强因子保护重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提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以促进急性肝损伤小鼠中自噬流的表达。最后,时红波等人在临床标本上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肝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降低,自噬流减弱,提示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肝再生增强因子表达的降低与自噬流减弱有一定的相关性。 这个研究明确了肝再生增强因子对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并阐明了肝再生增强因子保护肝损伤和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重型肝炎肝衰竭保护性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xsq)
自噬,或为重型肝炎治疗打开新思路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