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O2的正常值怎么来的?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大概占据21%,所以大气中氧分压=760×0.21=159 mmHg,空气吸入气道后由水蒸气所饱和(水蒸气大概为47 mmHg),那么此时氧分压差不多为(760-47)×0.21=150 mmHg,吸入气体继续前进,进入肺泡,这一路上,由于混入了从机体排出的CO2,氧分压进一步降低,到达肺泡的时候,氧分压大概降至100 mmHg,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肺泡气氧分压更低,实际测得PaO2大概为80-100 mmHg,当然这个值受海拔及年龄的影响,年龄预计公式为PaO2=100 mmHg-年龄×0.33,可见随着年老,PaO2会下降的,所以认为老年人的PaO2达到100 mmHg才属于正常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通过上述,我们终于弄清楚为什么PaO2的正常值大概是95-100 mmHg,不同专着有不同正常值,有的专着甚至只说正常人PaO2约为100 mmHg,这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把血氧饱和度(SO2)和动脉氧分压(PaO2)混淆便可,因为氧饱和度最高值只有100%,而PaO2的最高值可以高于100 mmHg,比如患者吸氧时,PaO2可远远超出100 mmHg,正常人吸入纯氧时,PaO2超出400 mmHg。
吸氧条件下如何判断呼吸衰竭?
海平面、平静呼吸空气条件下若PaCO2>50 mmHg,PaO2<60 mmHg,则可认为是II型呼吸衰竭;若PaCO2正常或下降,只有PaO2<60 mmHg,则为I型呼吸衰竭。可很多时候,急诊送来的呼吸困难患者,我们在抽动脉血气之前都会让患者吸氧了,或者患者在急诊的时候已经吸氧了,这时候如何根据患者的血气判断是否有呼吸衰竭呢? 第一,PaCO2>50 mmHg,PaO2>60 mmHg,可判断为吸O2条件下II型呼吸衰竭;第二,PaCO2<50 mmHg,PaO2>60mmHg,可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氧合指数<300 mmHg,则认为呼吸衰竭。 有人认为“PaO2正常,而PaCO2升高,属于III型呼吸衰竭”,这是不正确的,所谓的III型呼吸衰竭,其实是人为干预而来的,患者本质仍是II型呼吸衰竭,只不过通过氧疗或机械通气后PaO2纠正了,而PaCO2未纠正所致的假象。 鼻导管吸氧时,FiO2的公式如何来的? 采用鼻导管或鼻塞氧疗时,一般认为吸入氧浓度(FiO2)与吸入氧流量大致有如下关系:FiO2=21+4×吸入氧流量(L/min),这公式或许大家都熟悉,可你是否知道它怎么来的吗?它受什么因素影响?它到底准不准确?知道这些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鼻导管吸氧时,FiO2会受到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影响----张口说话、呼吸、咳嗽和进食时,即使氧流量不变,FiO2也会降低,换一句话说,鼻导管吸氧的时候,FiO2并不稳定,这也是鼻导管吸氧的缺点之一。以下演绎公式的由来(参考:邱海波主编《ICU主治医师手册》 )。 假设一个正常人,潮气量500 ml,呼吸频率20次/分,吸气时间1 s,呼气时间2 s,口鼻咽解剖死腔50 ml(这点很关键)。当鼻导管吸氧流量为6 L/min(100 ml/s)时,那么1 s的吸气时间内,吸气潮气量由3个部分组成:(1)来自口鼻咽解剖死腔的50 ml纯氧,这50 ml纯氧在呼气末已经进入死腔了;(2)来自鼻导管的100 ml纯氧;(3)还有额外350 ml空气(氧浓度约为21%)。三部分加起来,氧气大概是220 ml(50 ml+100 ml+350×0.21 ml),则FiO2为44%(220/500)。也就是说,在理想条件下,通过鼻导管吸入氧流量为6 L/min时,FiO2为44%.通过演算不同浓度的氧流量,都可以得出一个FiO2,大概氧流量每变化1 L/min,FiO2相应变化4%,遂得到以上推算公式。 问题来了,对于同一个患者,如果潮气量减少为250 ml,那么吸气潮气量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FiO2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说鼻导管吸氧时FiO2不稳定,潮气量越大或呼吸频率越快,FiO2越低。 纠正酸中毒后,患者昏迷了 见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经过快速补碱后,复查血气,看着pH值恢复正常了,酸血症得到纠正,正沾沾自喜,没想到患者接着陷入昏迷了。这是什么缘故?因为纠酸太快了! 当然,患者陷入昏迷的原因很多,比如脑血管意外,但这里只讨论由于补碱过快过多所致的昏迷。酮症酸中毒(DKA)时,补碱的指征为血pH<7.1,HCO3-<5 mmol/L,可以用5%碳酸氢钠补充,但补碱不宜过多、过快!这是教科书和上级医师的忠告,但总有人犯错。而且临床上补碱的指征可能更宽,部分患者pH值可能只有7.2就开始着手补碱,这都要注意,因为补碱过多过快会导致脑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组织缺氧加重等,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