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物体液中总蛋白的测定,人们已经建立起许多特异性的方法,重要的方法有:双缩脲法(根据所有蛋白质都含有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发生双缩脲反应)、紫外分光光度法(根据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在280 nm 波长的吸光度)、染料结合法(根据蛋白质对考马斯亮蓝(CBB) 和氨基黑10B 等染料的结合能力)、凯氏定氮法(根据蛋臼质分子中含氨量恒定为16% )、沉淀法(根据适当浓度的磺基水杨酸或三氯乙
酸对蛋白质产生沉淀引起熔液的混浊,进行比浊法测定)。
关于总蛋白测定的标准问题。正常人混合血清经凯氏定氮法准确定值后,是常规血清总蛋白测定最佳的标准掖。牛或人血清白蛋白配制的标准液适用于双缩脲测定的校准,因为白蛋白有高纯度的商品制剂,分子中只含氨基酸不含糖基,分子含氮量恒定,每分子中肽键的数目也是己知的。对于染料结合法的校准,建议使用正常人血清或混合血清(具有正常的白/球比例),用凯氏定氮法定值。对于沉淀法的校准,牛或人血清白蛋白标准液不适用于磺基水杨酸沉淀法(因为磺基水杨酸对纯白蛋白产生的浊度比对血清中球蛋白产生的浊度要大2.5 倍),但适用于三氯乙酸沉淀法的校准。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是应用双缩脲法,因其成色稳定,适合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易于掌握而得到广泛接受。
【原理】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含有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肽键与铜离子结合,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蓝紫色化合物在540nm的吸光度与肽键的数量呈正比关系,可以计算蛋白质含量。这一反应称双缩脲反应,这种试剂称双缩脲试剂。
【参考区间】健康成人走动后血清总蛋白浓度为 64—83g/L;
健康成人静卧时,血清总蛋白浓度为 60—78 g/L。
【注意】
1.血清蛋白质的浓度用“g/L” 表示,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所以不能用mol/L表示。
2.双缩脲试剂中各成分的作用:碱性酒石酸钾钠离的作用是与铜离子( Cu2+)形成络合物,并维持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碘化钾是抗氧化剂;在双缩腺反应中,Cu2+与肽键的羰基氧( carbonyl oxygen) 原子和酰氨基氮(amide nitrogen)原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
3.吸光度的大小与试剂的组分、pH、反应温度有关。当试剂的组分、pH、反应温度等在标准化的条件下测定,可以不必每次做标准管,可依据比吸光度法计算蛋白质浓度。
4.酚酞、溴磺肽钠在碱性溶液中呈色,影响双缩脚的测定结果。右旋糖苷使测定管混浊亦影响测定结果。理论上这些干扰均可用相应的标本空白管来消除,但如标本空白管收光度太高,可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5.氨基酸和二肽不发生双缩腮反应。三肽,寡肽和多肽与Cu2+的双缩脲复合物,呈粉红色到红紫色。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
( 1)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水分的摄入时,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血时(如岖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高达达100 – 150 g/L。 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2)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则可超过100g/L。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纳潴留。
(2) 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3)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
(4)蛋白质丢失:严重烫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内质;溃癌性结肠炎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