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黏膜特异性功能性蛋白酶即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 PGⅠ、PGⅡ 2个亚群。PGⅠ主要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除来源于上述细胞外还来源于幽门腺及十二指肠腺,大部分PG进入胃腔,但也有少量PGⅠ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可从血清中检测到。血清PG含量反映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有研究表明,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包括胃黏膜萎缩、溃疡糜烂及恶变均与血清PGⅠ含量、PGⅠ/PGⅡ比值变化有关。有国内、外学者认为联合测定PGⅠ、PGⅡ及其比值可起到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但同时有研究也显示血清PG含量在人群中的分布受到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应用血清PGⅠ、PGⅡ作为胃癌初筛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和其偏态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含量明显高偏离正态分布,可能与受检人群的年龄、性别、饮食及地区的差异以及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有关,因而无法比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与胃黏膜疾病的关系。然而不同的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却不受人群差异的影响。因此,通过比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比值对胃黏膜疾病初筛有一定的意义。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病变过程。
PGⅠ/PGⅡ比值下降是萎缩性胃炎的标志。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的数量减少,被幽门腺或肠上皮化生代替,引起PGⅠ分泌下降,而PGⅡ含量保持稳定,这可能与分泌PGⅡ的细胞分布较广有关。一些资料显示,致癌因子使胚细胞中PG原基因受损突变,从而失去了分泌PGⅠ的能力,使PGⅠ分泌持续下降;而PGⅡ主要由成熟的腺细胞产生,与癌细胞的分化关系不大,故PGⅡ变化不明显。因此,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PGⅠ/PGⅡ比值是降低的。因此,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血清学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检测血清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