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循环中的胱抑素 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
我们的肾脏是很宝贵的,这对男女一样重要的,如果肾脏出现问题,甭管是什么问题,是肾炎也好,糖尿病肾病也好,肾血管病变也好。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发现较晚,极易转变为慢性肾病,甚至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肾衰。一旦到了这一步,除了透析和肾移植,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先来看看传统的肾病检查模式(专指检验范畴),传统的肾脏检查手段除了影像学和穿刺活检以外,检验学指标最常用的的大概就是尿素(Urea)和肌酐(Creatinine)这对好哥俩了,再加上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等。这些检查构成了传统的肾病检查检验学指标,也是在肾病诊疗指南中有明确规定的,这里面要引入一个概念叫GFR(肾小球滤过率)这个指标是反映肾脏功能最关键的指标,但是如何测量这个指标一直让人头疼。我们简单的看看为什么:
1、想要测定GFR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被肾脏完全过滤排出同时不会被吸收的物质,这是最理想的要求,为此研究人员也想出了很多办法。
2、外源性标志物肾清除率测定方法一度被视为GFR评判的“金标准”;但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菊粉实验,碘海醇测定等,但是这些测定不是操作复杂,要不就是要借助高昂的设备。无论哪一种原因都限制了这类物质的临床应用。所以现在基本看不见了。
3、内源性标志物,最早,人们用尿素(Urea)作为肾功能评价指标,但它不能满足内源性GFR标志物的要求,并且受机会疾病状况的影响较大,如充血性心衰、营养不良、进食困难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肾小管有明显的被动重吸收。然后血清肌酐(Scre)横空出世,作为肾功能主要评判指标已有40余年,由于检测简便和费用低廉而受欢迎。体内肌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来源于膳食,内源性来源于肌肉中肌酸和磷酸肌酸的代谢。研究表明肌酐水平受年龄、性别、体形、身高、肌肉量以及膳食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肾小管分泌肌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个体肾小管分泌肌酐速率不同。研究表明约30%的慢性肾病患者GFR评估偏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肾小管对肌酐的分泌;如果药物抑制肾小管分泌、剧烈体育运动和进食荤食等则出现GFR评估偏低现象;另外,机体GFR下降至正常水平30%以下时,Scre才会升高。最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e)一直被认为是反映GFR较好的指标,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24小时连续收集尿液标本,这给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而且经常收集不全,这会造成分析误差。其次,肾小管的排泌也会干扰Ccre的测定,引起Ccre假性增高。同样的Ccre的公式中,Ccr= U×V/P×1.73/A,其中校正系数1.73是欧美人群的校正系数。
如果你仅仅靠尿素和肌酐来诊断肾脏功能,就算你正确的操作,完美的计算出Ccre来,可是等你发现异常的时候,可能肾脏的问题已经有点小严重了。
胱抑素C,前面说过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指标,这个有很多文献可以证明该论点,从文章可以看出,胱抑素C确实在早期肾脏疾病诊断中具有杰出的意义,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这个指标仍旧不是很热衷呢。
国外的相关文章提出了可能的解释。早在2008年,Chew JS在Clin Biochem Rev上就发表了一篇类似meta分析的文章,文章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胱抑素的文献,从而从侧门证实胱抑素C的优越性远高于传统检查项目。但是为什么临床并不接受呢?Chew JS等人在文章中提出了几点可能:
1、除非被证实确实能够影响到临床诊疗,临床医生并不愿意接受这个新的指标。
2、虽然胱抑素的特异性很高,但是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他在疾病处置上会优于传统的肌酐等项目。
3、没有指出恶性肿瘤等疾病是否会对胱抑素结果造成影响。
4、参考范围较为混乱,没有规范。
5、试剂市场不规范
6、价格高昂。
这是2008年提出来的,7年过去了,貌似国内并没有很大的改观,除了价格比以往便宜了不少以外,在临床认识上,或者是在被接受程度上,胱抑素C的地位还是远远不如肌酐等传统项目。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