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肪酶的临床应用

脂肪酶主要是有胰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分泌的消化酶,一类具有多种催化功能的酶,参与脂类的消化,测定血清脂肪酶对胰腺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一、脂肪酶的结构及功能
    
脂肪酶主要来源于胰腺,为一组专一性不高的以甘露糖为主的糖蛋白,其糖基部分约占分子量的 2% ~15%,对其催化活性无影响。脂肪酶是由 420 个或 449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脂肪酶相对分子质量在 2 ~6 万 Kda

脂肪酶在结构上有两个特征:

(1)都含有同源区段: His-X-Y-Gly-Z,Ser-W-Gly 或 Y-Gly-His-Ser-W-Gly( X、Y、W、Z 是可变的氨基酸残基) ;

(2) 其活性中心均为丝氨酸残基。

脂肪酶催化循环血液和食物中的甘油三酯,能水解多种含长链( 8 ~18碳链) 脂肪酸的甘油三酯,两端( α 位) 的脂肪酸较易被水解生成甘油二酯,进一步又被水解为 β 甘油单酯。β 甘油单酯很难被脂肪酶水解,常需先进一步变构为 α 甘油单酯。脂肪酶基因家族包括脂蛋白脂酶、肝脂肪酶和胰脂肪酶,其基因结构高度同源。脂蛋白脂酶参与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肝脂肪酶参与脂蛋白和磷脂的代谢,胰脂肪酶则参与水解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它在胃肠道中能阻止脂肪酶( 主要是胰脂肪酶) 将膳食脂肪分解,使脂肪的吸收减少约 30%,该药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肥胖症。有研究表明奥利司他能加速餐后胃排空,提高餐后胃内 pH 值,间接表明胰脂肪酶能抑制食物的胃排空,调节餐后胃酸的分泌。

二、血清脂肪酶的来源

血清脂肪酶是由胰腺及周围脂肪组织分泌的消化酶,主要来自于胰腺组织的分泌,胰腺中脂肪酶的浓度是血清的20 000倍,是肝脏及十二指肠的 100 倍左右。此外,人体的其他组织,如结肠、食管、空回肠等也可分泌极少量脂肪酶。

三、血清脂肪酶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脂肪酶的实验室检测: 测定脂肪酶的原理是: 用橄榄油或三油酸甘油酯做底物,由胰腺分泌的共酯酶连于胆酸盐表面,形成胆酸盐-共酯酶复合物,再附着于底物表面,这种形式的底物和脂肪酶有很高的亲和力,脂肪酶可以使底物被氧化成有色的染料,通过反射光密度的变化反映脂肪酶的活性。pH 滴定法是测定脂肪酶活性的参考方法,但是操作过于繁琐。

急诊现在用的是 Vitros(干片式生化分析仪) 脂肪酶干片法,该方法采用去垢剂和镁离子代替胆酸盐和钙离子,并采用 1-油基-2,3-二乙酰甘油作为底物,这个底物有一个长链和两个短链脂肪酸。胰脂肪酶对长链脂肪酸有很高的特异性,而肝脂肪酶对短链脂肪酸更具特异性,因此,Vitros 系统的底物可以提高非胰源性脂肪酶的活性,导致胰脂肪酶检测的假阳性。但是更换底物也不能解决问题,例如,虽然脂蛋白脂肪酶可以被胆酸盐抑制,但是脂蛋白脂肪酶和胰脂肪酶一样对长链脂肪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它可以在静脉注射肝素后被释放入血,影响胰脂肪酶检测结果。

比浊度测定法也比较常用,但是这个系统有很多缺点,类风湿因子、高甘油三酯血症、高浓度的血红蛋白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其线性范围也较窄。

2. 单独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阳性率情况: 脂肪酶合成于胰腺的腺泡组织,具有较高的器官特异性,胰腺炎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血清脂肪酶浓度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急腹症,及时抽血检查血清脂肪酶,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当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胰脂肪酶分泌增加,使得高浓度的脂肪酶进入血液循环池中,血清脂肪酶呈规律性升高,表现为: 在发病4 ~8 小时血清脂肪酶开始升高,在 24 小时达到峰值,8 ~ 14 天恢复,由此,需在发病开始的 24 小时内抽血检查; 有资料研究表明,早期检测血清脂肪酶能较好的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胰腺炎,其血清表达水平和胰腺炎病情进展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阳性率达 92. 0%,呈现较高的敏感性,是诊断胰腺炎病情的主要监测指标

3. 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对急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情况

( 1) 与淀粉酶联合使用可提高急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 血清血淀粉酶一般发病后 3 ~12 小时后开始升高,24 ~48 小时达到峰值,3 ~5 天可恢复正常,少数持续 10 天以上。血清淀粉酶来源广泛,在巨淀粉酶血症、腮腺炎、胆囊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他腹部疾病( 如消化性溃疡、胃肠穿孔等) 均可升高,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急性胰腺炎中,血清淀粉酶的灵敏度也只有76. 0% ,特异性为 88. 1% ,且发病 48 小时后,血清淀粉酶中水平迅速下降,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研究显示胰腺炎患者脂肪酶和淀粉酶均增高,其中脂肪酶阳性率 92. 0%,淀粉酶阳性率 86. 2%,采用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测定,阳性率为 96. 6%。也有研究发现,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 88. 2%,淀粉酶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为 64. 7%,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动态检测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可达 95% 以上。有研究显示联合测定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和清脂肪酶在发病后 8 小时至10 天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灵敏度达 93. 1% 。在临床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具有重要价值,联合血清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检测可提高疑似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诊断敏感性; 血清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均正常时,对急性胰腺炎可具有排除的可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血清脂肪酶可作为的首选实验室检测指标,快速诊断急性胰腺炎时可联合动态检测脂肪酶和淀粉酶作为有效实验室依据,对病情具有预测作用,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所以采用血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

( 2) 与 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有判别轻重和预后指示作用: C-反应蛋白是由机体释放的 IL-1 和 IL-6 介导在肝细胞合成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反映炎症程度。在急性腹痛发作 6 小时后,血中 C-反应蛋白浓度开始升高,3 天后达峰值,半衰期约为 19 小时。有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在 100 mg/L 临界值时的灵敏度仅为24. 3% ,特异性为 60. 8%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炎症也可导致 C-反应蛋白升高,故特异性相对要差,不能单独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在急性腹痛发作第 1 天内,血清 C-反应蛋白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低,诊断的准确性不高,但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生物化学指标,对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正确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 C-反应蛋白和血清脂肪酶检测可作为病情诊断和治疗过程评估病情变化的重要实验指标,对急性胰腺炎的轻重和预后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经本研究发现联合脂肪酶、淀粉酶、C反应蛋白这三种检测指标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6.9%,这表明三种指标联合检测,在诊断中起到相互辅助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开展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疾病程度的判断。标联合检测,在诊断中能起到相互辅助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开展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疾病程度的判断。

(责任编辑:x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