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一、RBP的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RBP分子由一条多肽链及小部分碳水化合物组成,不含中性糖和氨基已糖,分子量为21,000,等电点pH 4.4~4.8,半衰期3~12小时。RBP经硫酸乙基葡聚糖层析(Slfoethy SephadexChromatography)得到A、B两个峰,二乙氨基乙醇葡聚糖(DEAE-Sephadex)层析A、B两部分后可获得A1、A2与B1、B2四组分。免疫扩散法显示RBP的四个组分抗原性是一致的。

RB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在血液中,RBP与视黄醇、前白蛋白以1:1:1(mol)的复合物形式存在,转运体内90%的视黄醇至机体组织,当RBP与细胞表面的RBP受体结合时,视黄醇进入细胞内,复合物解体,游离的RBP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供组织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当体内锌、铁缺乏及严重感染等疾病能降低RBP的生物合成。

RBP的提纯方法主要有普通提纯法、亲和层析法和快速蛋白液相层析法(Fast Protein LiquidChromatography,FPLC)三类。测定血、尿中的RBP方法较多,有放射免疫扩散、免疫浊度、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和放射免疫分析,但其中灵敏度高、实用性强的仅为放射免疫分析法(RL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二、临床意义

1、与肝病的关系:Smith等用放免法检测109例正常人和71例肝病患者血清中RBP的水平。31例肝硬化(经组织学诊断有24例Laenner’s肝硬化、6例坏死后肝硬化和1例胆汁性肝硬化)及急、慢性肝炎的血清R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并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早期血清RBP含量降低较晚期更明显。作者对3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RBP水平与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力作相关分析,发现RBP与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清RBP水平能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功能变化。Bosin等用ELISA法测定了20例肝硬化、5例肝肾综合征的血、尿RBP水平(20例肾功能正常的肝硬化均为酒精性肝硬化),发现2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R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尿RBP水平与正常组相同;5例肝肾综合征血清RBP显著低于正常,而尿RBP显著高于正常,此结果表明检测血、尿RBP水平有助于单纯性肝硬化与肝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2、与肾脏病的关系:Smith等人用放免法检测了26例慢性肾脏疾病血清RBP水平,慢性肾孟肾炎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结石肾1例,糖尿病性肾硬化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2例、肾硬化2例及原因不明肾脏病4例,结果26例患者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另外,Bosin等人测定了4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RBP、肌酐、白蛋白的含量,发现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尿RBP、肌酐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含量在血液中降低、尿液内增高。作者还分析2例肝肾综合征发病前后尿RBP的变化,肝病综合征发生前后血肌酐及尿RBP各升高35倍和600倍,表明血、尿RBP的改变与传统的反映肾功能指标相一致。 

尿RBP、β2-微球蛋白(β2-M)均属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以往β2-M是常规的指标,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小分子蛋白理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温度、pH对β2-M的影响较大。 Bernard等人对比了RBP与β2-M作为肾小管功能指标的敏感性以及在酸性尿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50例正常人尿标本中有10%的pH<5.5、32.7% pH<6,当pH为5.5时,尿内β2-M开始快速分解,甚至尿液在膀胱内就开始分解了,pH 5.0、37℃、温育2小时后80%β2-M分解;RBP在pH4.5时仍稳定,仅在 pH4.0、37℃温育2小时后有40%分解。作者还对68例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尿RBP与β2-M含量作相关分析,发现尿pH调整前后,二者相关系数各为0.86和0.94,提示如果不存在pH影响,RBP与β2-M反映肾功能的灵敏度、特异性非常相似。Blumsohn等观察pH与温度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RBP、β2-M的影响,报道了相似的结果,当pH等于4、温度为4℃和20℃、48小时后β2-M已分解70%和90%,RBP仅分解5%和25%;当pH不变、温度37℃时,4小时后β2-M仅剩5%,而RBP分解55%,表明在室温或4℃条件下,正常及异常尿液中RBP稳定性好,是一个比β2-M更实用、可靠的肾功能指标。 (责任编辑:l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