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从临床检验角度关注碱性磷酸酶,,不仅要关注样本,还要关注结果,学龄前儿童的结果,由于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或推荐使用的参考区间,因此往往让人难以判定结果。
人体外周血ALP水平的变化趋势
人体内碱性磷酸酶(ALP/AP)水平存在年龄依赖性的生理波动(以成年人群水平作为比较的基准)。第一次是新生儿期,新生儿的血清ALP比较高(所有比较对象均为正常成年人的参考区间上限),大体是因为妊娠中后期血ALP高水平的持续阶段,约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下降至正常水平;第二次生理性增高发生在幼儿阶段的1-5岁,由于幼儿骨骼系统的迅速成长,血ALP可增高2-4倍,之后有所下降;第三次ALP增高发生在约10-18岁的青春期阶段,同样由于骨骼生长,血ALP水平明显增高,可达4-5倍,之后再生长稳定期ALP水平保持相对恒定;第四次增高发生在老年人群。
学龄前儿童外周血ALP水平究竟是多少
当然这一现象让人们头疼的是它存在多个版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2001年第二版)认为1-5岁期间血ALP可能更高,约为2.5-5倍,只给出成年人参考区间20-110IU/L;《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2003年第三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2011年第四版)认为1-5岁期间血ALP可能升高至2-3倍,10-15岁青少年的ALP升高至3-5倍只给出成年人参考区间20-110IU/L。
但是不同人群ALP的参考范围,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ALP存在年龄依赖性的高低波动,但是相对于同龄人群,增高的ALP主要还是提示可能存在肝胆系统疾病或者代谢性骨/软骨疾病。但是也不尽然,一过性高磷酸酯酶血症(Transienthyperphosphatasemia,TH)便是如此。
一过性高磷酸酯酶血症
最初偶尔在儿童常规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患儿的生化检查中发现ALP异常增高,且在未干预的情况下ALP水平在数月内恢复正常,这一现象最早是在1954年德国的Bach所发现。
1985年Kraut等研究者将此类现象命名为一过性高磷酸酯酶血症,之后有研究者基于其并非疾病状态,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良性一过性高磷酸酯酶血症(Benign transient hyperphosphatasemia,BTH)。称其为高磷酸酯酶血症在于研究发现TH儿童的血ALP,约有71%都高于5倍正常范围高限,中位值约9倍正常范围高限,据报道的最高ALP水平约为正常值高限的71倍。称其为一过性,是基于TH儿童中80%的儿童血ALP都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称其为良性,是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TH症状会威胁到生命或者有慢性化恶变趋势。
Kraut提出TH应具备下列临床表现(或者称为诊断标准):儿童年龄小于5周岁;相关检查未发现骨骼和肝脏疾病(可以是正常或者还有其他疾病的儿童);骨碱性磷酸酶和肝脏碱性磷酸酶均升高(总ALP明显升高);4个月内血ALP水平恢复正常水平。
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TH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是多少?可谓众说纷纭。有芬兰的研究显示2-15个月龄婴幼儿中TH检出率1.1-3.5%;还有研究显示在321个8-24个月龄幼儿中TH检出率约2.8%。
Kraut的标准也没有指出究竟以多么高的ALP水平可以有效辅助诊断TH,也即没有提出Cutoff值。从目前研究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直接采用血清ALKP大于1000U/L,第二类采用大于3倍ULN,第三类则是采用大于5倍ULN。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BTH呢?目前研究显示可能与病毒感染、维生素D不足、生长发育迟缓等有关,导致机体内ALKP合成增加、清除减少;ALKP唾液酸化增强、肝脏清除循环ALKP能力下降。但是这些因素存在颇多争议。
在Kraut提出TH的诊断标准后,大量临床观察对此标准又提出了新的认识。2016年Andrew等提出在Kraut提出的TH诊断标准基础上,BTH的诊断建议满足下列要求即可明确诊断:
(1)血清ALKP明显增高(中位值约9倍ULN);
(2)年龄小于5岁;
(3)相关检查显示无肝脏和骨骼疾病;
(4)肝脏指标正常(ALT、AST、BIL、GGT);
(5)电解质、钙离子、血清尿素氮、血清肌苷水平正常;
(6)ALKP同工酶检测有肝源性ALKP和骨源性ALKP均升高;
(7)PTH和维生素D水平正常;
(8)3-4月后ALKP水平恢复正常。
至此,目前关于BTH的主流观点认为:BTH是婴幼儿群体中存在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与骨代谢和体格生长发育无关,无需药物干预可以自行缓解,因此在正常婴幼儿群体中,无需检测ALKP用于筛查BTH,在无明确肝脏疾病和骨骼疾病的儿童中如果检出ALKP水平增高,建议3-4月后复检ALKP,从而避免过度诊疗。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