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和委员们今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会是什么呢?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今年除了会继续关注医疗改革、空气质量的问题外,还会继续关注科技创新的话题。
去年,在我国科技领域,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来自日本与爱尔兰的两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然而,国人在叫好之余,业内关于青蒿素以及屠呦呦的“三无”背景、性格为人的讨论和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此外,去年一年,中国学术界经历的三次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大规模撤稿风波也备受关注……
如何看待一项科研成果中个人首创与集体智慧的关系?如何评价院士的遴选制度?科技界部分学者学风浮躁和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何在?
对于这些问题,钟南山表示,诺贝尔奖向来只奖励最初始的发现者,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他直指院士遴选机制存在过于注重学术以外的倾向,对性格为人等“小节”吹毛求疵,坦承对广东科学家李国桥八年前落选工程院院士至今仍不能释怀。此外,他还痛批科学界同行相斥的畸形心态和浮躁之风。
谈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的贡献不可否认 获奖是实至名归
早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后,关于她的性格特点和做事方式的争议就开始屡屡见诸网络。在她获得诺奖以后,也有不少文章提出了质疑,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智慧,不该归功她一人。
“我知道质疑的声音不少,甚至有的人很不服气。”钟南山说,毋庸讳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业内的确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兴奋”,原因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她一个人做出来的,而是很多人一起做出来的。
但是钟南山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是实至名归,无可争议。在他看来,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三个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第一,是她首先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是她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按照古书记载,用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无效,用95%的乙醇提取青蒿,提取物的药效也只有30%~40%,她于1971年下半年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第二,她成功提取了青蒿素结晶——双氢青蒿素;第三,她提出了在人体做实验,她自己也身体力行。“这三条,是没有人可否认的。”
诺贝尔奖向来只奖励最初始的发现者
“诺贝尔奖向来尊重首创者,只奖励最初始的发现者。”钟南山说,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项新发现,总是由某一个人最早提出的。就像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胃炎的患者胃粘膜中存在一种细菌,并将它命名为幽门螺杆菌,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程度的重视。后来,他们证实了这种菌也存在于胃溃疡的患者中。
此后不少学者发现清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胃溃疡病,甚至可明显减低胃癌的发病。但在30年后的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还是颁给了马歇尔,而不是那些证实清除幽门螺杆菌有可能降低胃溃疡及胃癌患病率的研究者,因为马歇尔和沃伦才是最初始的发现者。
“然而,我国对这种个人首创的尊重历来都是不够的。”钟南山认为,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从来都是过度强调集体主义,忽略个人的创造性。“这种畸化的观念如果不改变,我们很难再取得新的进步。我们一定要鼓励最初始的发现,哪怕这个发现是粗糙的。”
评院士遴选
太注重学术以外东西 对性格为人吹毛求疵
屠呦呦获奖后,她既无博士学位、又无海外留学背景、更无两院院士桂冠的“三无”背景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有人称她在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前,只是科技界寂寂无名的“三无教授”,也有人因此而抨击中国的院士制度。对此,钟南山认为,英雄不问出处。在科学研究中,只要你有创造和发现,就应该受到尊重。
“当然,也不能因为获了诺奖的屠呦呦不是两院院士,就完全否定我国的院士制度。”他说,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院士的遴选标准并非完全重合的。在国外,获了诺贝尔奖但不是院士的科学家也并不鲜见。“科学院的院士遴选我不了解,但我至少可以肯定,工程院的院士绝大多数是出色的,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成绩的佼佼者。”
但钟南山也直言,两院院士的遴选制度也不是没有缺点。
在他看来,院士的评选,没有把在研究中的原创性作为评价的最主要标准,相反,在院士的遴选过程中,过于注重研究者的人际关系、性格特点、为人处事上的一些“小节”,这使得不少有才华但有个性的人被拒之门外。“当然,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基本的道德底线是要有的,比如剽窃、抄袭就属于道德底线以下的行为。”
“事实上,很多在学术上拔尖的人,在人际关系或性格上往往会有些缺陷,不可能那么完美。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我们不能吹毛求疵,即使在为人或性格上有些缺点,也是瑕不掩瑜。”钟南山说,“屠呦呦也曾经申报过院士,但是,只因她在自我介绍中的某些‘言过其实’、性格上的偏执以及其他一些枝节问题而落选了。”
批科学界风气
“我上不了,你也别想上”的同行相斥心态很可悲
科学界存在的同行相斥的畸形心态,让钟南山感到痛心。
钟南山说,屠呦呦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业内同行中不仅没有引起很大的“兴奋”,还有不少人提出各种荒唐的质疑。而六年前,李国桥落选工程院院士,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一个同样研究青蒿素的同行的投诉。
“这反映出中国科学界的一种畸形的心态,那就是同行相斥。”钟南山说,“我不怕直说,这些人的心态就是,‘都是研究青蒿素的,我还没上了,你就上啦?’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很多,这非常糟糕,很可怕,也很可悲。”
至于造成这种畸形心态的深层原因,钟南山分析,当选或获奖以后的现实利益,造就了科学界某些人畸形的竞争心态。“那就是‘我上不了,你也别想上’。”他说,“每一次的院士评选,至少有80%的候选人会被投诉。结果一调查,大多数都不是真实的。”
学者学风浮躁学术失范
让钟南山痛心的,还有科学界的浮躁之风。
早在2011年,钟南山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痛批过科学界的浮躁之风,包括拉关系、走后门,某些学术研究论文还存在伦理问题、造假、抄袭、一稿多投“四宗罪”。
在他看来,近几年来,这种浮躁之风稍稍有所收敛,但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就在去年10月,拥有包括《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就撤销了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
在此之前,学术界已经经历了两次撤稿风波,一次是在去年8月,同样是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巨头级别的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文章全部出自中国作者;另一次是去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
而要深究学者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钟南山认为,主要是因为“指挥棒”还没有改变。“那就是对学者的评价机制的唯论文论。”他说,我国学者的晋升和评奖,都将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所有的晋升和评奖,又都关乎学者的名和利。“然而,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都是需要时间慢慢地磨炼的,很多人时间上等不起,心又沉不下来,于是就开始寻找‘捷径’。”
“为什么不少医学博士却看不了病呢?”钟南山尖锐地指出,原因就是他们只是写了几篇论文,就上到了比较好的位置上。
钟南山:李国桥未能当选院士是个遗憾
另一个让钟南山为之惋惜的“落选院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
“在我的心目中,李国桥当选工程院院士是完全合格的。”钟南山说起李国桥当年的落选,至今仍是惋惜不已。他认为,李国桥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功不可没。“40多年来,他一直不声不响地奋战在抗疟的第一线,环境非常艰苦,非常了不起。1982年,他在《柳叶刀》上发表了论文《甲氟喹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是他把青蒿素推向了世界,而且,是他把双氢青蒿素和呱喹这两种药物的运用推广到了全世界,全世界都已受惠于他的研究成果。”
钟南山说,早在8年前,李国桥就已进入工程院院士的第二轮选拔。“很多人都认可他,我也力推他。”他回忆,“可是因为他在报告里有一个很次要的陈述跟事实有点不符,就被人‘提了意见’,结果无缘于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坦承,李国桥的落选,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李国桥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科学家,在我的心目中,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就应该当选工程院的院士。不能因为一个很次要的问题而否定他。他现在已经超过80岁了,也不再有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
论何为创新
一个创意产生了效益才能称之为创新
“我从来就不认为,在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或提出一个观点,就叫做创新。这只能叫创意。”他说,任何一个新观点、新发明或新发现,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去论证或证实它是否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者具有极大的潜力。“只有当这个创意产生了效益,或者研制出了产品,或者形成了实践指南,才能称之为创新。这也是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40年后,诺贝尔奖才颁给她的原因。”
钟南山认为,在医学界,如果有了一个发现,能够坚持研究,直到制成产品,或者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作为一种指南进行推广,比单纯发一篇论文然后就束之高阁贡献要大得多。
“比如, 我们的团队前期通过近十年的基础研究,发现含巯基的化痰药物具有抗气道氧化应激(抗炎)作用,也写了不少文章,然后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实验临床研究,发现同样含巯基的化痰药羧甲司坦能给慢阻肺病人口服能将其急性发作率减少24.5%。”他说,现在,羧甲司坦的应用已经写入WHO的慢阻肺防治指南,推广到国际慢阻肺防治领域。“这才叫‘产出’,也才算完成了创新的过程。”
“现在也有一些省份,医生职称的评审完全取消了论文的要求。这个我也不完全赞同。”他说,一个医生,光是医疗技术好,但写不出论文,也不行的。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写成论文才能对其他同行有所帮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对论文的过度强调,一个医生,不管他医术高不高,只要写出了几篇SCI论文,就可以得到晋升和奖项。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广东政府应为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成长土壤
有人认为,广东医疗界的院士为数极少,这跟广东作为一个医疗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甚至有人质疑广东医疗界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对此,钟南山认为,广东医疗界的创新能力并不差,比如呼吸科和眼科在全国的排名都是第一的。
至于院士数量比较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对院士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政府对于有潜质、在学术上拔尖的研究人员,应该在设备、人力等资源给予更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成长土壤。二是广东的科学界同样也过于看重科学家学术之外的东西,这也限制了一部分有个性科学家的成长;三是广东的科学家也需要静下心来做研究,脚踏实地,少一点浮躁之风。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