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医脉同道社群和公众号后台收到咨询:想加入医疗器械行业,又担心受到集采的影响,到底应不应该加入呢?尤其是一些想从医药转型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小伙伴,更是举棋不定,害怕再次受到政策冲击。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不妨看完这篇文章,或者能寻找到一些思路。1医疗器械集采:节约医保费用,加快进口替代在说医疗器械集采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医疗器械的分类。医疗器械和耗材主要包含四大类:高值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和低值耗材。高值耗材包括眼科、骨科、口腔和心脏介入等;医疗设备包括影像类、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等;体外诊断包括分子诊断、生化和免疫诊断等。来源:天风证券《医药生物行业进入景气竞标赛——首席联盟培训》医疗器械的集采目前集中在高值耗材上,已经进行的两轮国采产品分别是心冠支架和人工关节,这两类产品在高值耗材中市场规模最高,技术也非常成熟。对于第三批国采,目前最大的猜想是脊柱类和创伤耗材类产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市场规模占比前列的骨科都将是未来集采的重点。来源:天风证券《医药生物行业进入景气竞标赛——首席联盟培训》除了全国性集采,地方性集采也早已在各省市推行展开,品种同样主要集中在市场规模高的骨科、眼科、血管介入、化学试剂等。“医保资金占用高、终端价格高、国产厂商多、进口替代率高”是目前集采产品的共同特征,也是之后集采的主要方向。集采除了可以对医保资金进行有效控费外,对于医药器械的“国产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医疗器械进入集采后,比进口产品能够更快地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为了更好地在竞争中胜出,企业又会被倒逼着进行创新改革。过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处于中低端制造阶段,高端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在很多高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国产技术常年被压制,导致了国外企业的“一家独大”。而集采制度的推行,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为了扶持本土产品,多个省份和地区在进行集采时,甚至在集采公告中明确标注:拒绝进口产品。今年十月国家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规定了国产医疗器械的比例要求。137种医疗器械要求100%采购国产,36种要求国产比例50%以上,5种要求25%采购国产。这在全国范围内,将公立医疗机构的国产配置进行了强制规范。在这样明目张胆的偏爱下,如果国内药企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多元化布局业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则有很大希望打破外企的“霸主”地位,进行行业的重新洗牌。2集采下的医疗器械,会成为第二个“医药”战场吗?目睹了集采对医药行业的强烈冲击,很多小伙伴对于医疗器械的未来表现出巨大的担忧。医疗器械的集采会造成行业大震荡吗?现在还能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吗?先说结论,医疗器械的集采会对行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波动不会像医药行业那么大。对于想要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小伙伴,这个行业仍然值得加入。前面也说过了,集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医保经费支出,药品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大部分药品都被医药覆盖了,但是医药器械不同,目前国内医疗器械销售额中,50%的设备是不走医保的,所以医疗器械的集采范围要比药品小很多。医疗器械的集采主要集中在高值耗材,这部分大约占了行业的20%。即使是这20%的比例,也不是都面临集采的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医保支付产品上。其次,药品集采之所以能够一次性推动上百个品种,是因为药品有一致性可以参考,医疗器械本质上属于制造业,没有一致性评价,很难进行同向比较,而且后续还有培训、保养等服务,厂家具有比较大的话语权,价格降幅要低于药物。最后,和药品集采的“价格厮杀战”不同,医疗器械集采的降幅和竞争方式更加温和,既节省了医保费用,又保护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安徽IVD试剂集采,23个产品中22个入选,价格平均降幅47%,预计每年节省1.73亿的采购资金,而对于厂家而言,这个价格也在接受范围之内,对市场的拓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大家不必过度担心集采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虽然这两年也许会有一些阵痛,但是长期来看,对于大部分国内医疗器械厂家都是绝佳的发展机遇。3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怎么走好第一步?对于想要加入医疗器械行业的小伙伴,第一步要选好企业和细分产品赛道。首先,对于企业的选择,一线外企仍然具有吸引力,但是不再是唯一的最优选择。正如前文所分析,国家对于医药器械集采的推行,从政策是利好国内公司的。其次,在产品赛道选择上,建议优先选择国产化率低、技术创新的细分赛带。比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高端影像、镜手术机器人、放射治疗、脑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产品赛道,电生理、基因测序等新领域也同样值得关注。而从集采概率来看,外周血管耗材的下肢动脉支架,脑血管耗材的取栓支架、密网支架、颅内覆膜支架等产品短期内集采概率较小,国产产品仍有较大发展潜力。来源:医械研究院《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版)》◆ 医疗影像设备CT、MRT、PET等细分产品,都属于高精密度仪器,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研发难度最大、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多年来一直被GE、飞利浦、西门子外资巨垄断,但是近年来东软医疗、万东医疗、联影医疗、明峰医疗等品牌崛起,提高了国产水平。目前这一块国产率依然比较低,未来厂家机会很多。而且这类产品进进入集采的风险也比较小,对于求职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这个赛道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上海、北京等地为了鼓励企业在这个领域研发,医保局相继将腹腔和骨科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围。过去腔镜手术机器人被达芬奇机器人垄断,近年来微创医疗、天智航、键嘉、术锐等国产品牌不断涌现,在不同手术领域都有了一定成就,未来前景也被看好。 ◆ 内窥镜检查设备目前中国内窥镜市场国产化率极低,进口替代空间非常大。软镜和硬镜设备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等外企占领。国内在这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主要有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迈瑞医疗和海泰新光等。 ◆ 基因测序在测序仪自主研发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厂商,主要有NGS领域的华大智造、专注于纳米孔测序的齐碳科技、还有近期入局的真脉生物、菲鹏生物等。 现在的医药圈,选择大于努力,选对了产品和平台,大概率就选对了职业方向。不管是医药还是医疗器械,创新是整个行业的大方向,而具有创新价值的企业和产品也是求职者未来职业生涯的最好保障。资料参考:1.天风证券,医药生物行业进入景气竞标赛——首席联盟培训2.华创证券,医药生物行业2022年度策略报告3.兴业证券,医药行业2022年度投资策略报告
(责任编辑:dawenwu)
集采下的医疗器械行业,还值得加入吗?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