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一、定义
传统认为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称为抗核抗体(Autoantibody to Nuclear Antigen, ANA),这一概念强调了细胞核的重要性,因为细胞核内有DNA、RNA、碱性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及各种蛋白酶等复杂的化学组成,决定了ANA存在不同的成分,因此,构成了抗核抗体谱(ANAs)。随着免疫荧光技术的改进,先进的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ANA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核成分,而是指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故现在对ANA靶抗原的理解已从传统的细胞核扩大到整个细胞。ANA在许多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阳性,因此是诊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筛选抗体。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和服用某些药物(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的患者均可有ANA阳性。1954年Hargrave发现LE细胞奠定了当今ANAs的基础。已知LE因子即是ANA,它是一种抗DNA-组蛋白(DNP)复合物的抗体,目前已采用简易和迅速的抗DNP抗体测定取代LE细胞的检查。
二、测定原理和方法 常规检测ANA的方法是以鼠肝和鼠肾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由于某些抗原如SSA/RO、Jo-1、rRNP等在细胞浆内比核内含量多,因此,鼠肝或鼠肾作底物检测常呈阴性反应,为弥补这一不足,以核质丰富的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提高了ANA检测的阳性率(≥1:40为阳性)。对于ANA阳性的标本,应排除实验过程中血清洗脱不尽或标有荧光素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浓度过高而造成的假阳性。必须强调指出,待测血清标本一定要稀释,因为低滴度的ANA可在感染性疾病、肿瘤及正常人中出现。未加稀释的正常人血清可有1/3的呈阳性ANA反应,但其滴度较低。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高滴度。对于ANA阴性的标本,要考虑是否有底物保存不当或操作过程中造成的误差,抑或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所致。
ANAS的荧光染色型别有五种。(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此型与抗组蛋白抗体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核膜存在,此型多与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有关;(3)核仁型:仅核仁着染荧光,与4—6SRNA抗体相关,在硬皮病中较多见;(4)核周(核膜)型:荧光包绕在核膜周围,多与抗双链DNA抗体有关;(5)着丝点型:处于分裂时相的Hep-2细胞为底物可出现依着丝点散在排列的特殊点状圆形,与斑点型区别的重要之处在于前者核膜已消失,主要与雷诺现象有相关性。荧光染色核型可随血清稀释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均质型的ANA在血清稀释后可出现斑点型和核周型。对于ANA阳性的标本,应采用对流电泳法、免疫双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或放射免疫法、免疫印迹法等识别出确切类型,因不同类型的ANA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
(责任编辑:labweb)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