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卫健委密集通报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仅12月份就已连续通报了4期,可见国家严查科研诚信违规案件的力度正逐渐加大。2021年13批通报公示事实上,2021年期间,包括国家科技部、卫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在内的多个科研管理部门已进行了多轮次的处理结果公开通报,实现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常态化公布。据统计,2021年6月8日至1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共通报医学科研诚信案件300余起,涉及近150家医院。其中山东、江苏、河南三地成为论文造假“重灾区”。Part 1科研诚信建设高压推进尽管国家对于论文造假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是论文造假依然像野草一样,割完了之后,又会滋生出来。《自然》杂志曾经发布一篇短评称“中国近三分之二的科学研究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样的说法尽管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却也说出了我国论文造假问题的严峻性。为加大对论文造假的查处力度,科技部建立了主动发现机制,开发了智能工具,对近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开展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论文中的学术不端问题线索,交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依规调查处理。在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压推进下,官方也接连曝光医生论文造假名单,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中很出名的有:北京协和副主任论文造假、某历史超120年的医院发生大批医护人员论文造假、山东省占据近期国家卫健委造假名单的80%、两起国自然评委翻车事件、1人拖累6所高校等。再来看看各医院对造假责任人的处罚决定:大多是撤销职称,降低行政级别,再加上取消 5~6 年项目申报、立项、评奖、职称晋升等活动的资格等等。除此之外,铁拳重击还体现在在职研究生、博士如果存在学术造假的行为,那面临的就是医院惩罚,学校取消学位这样鸡飞蛋打的惨痛局面。过去,我们常常在感慨,造假常常被曝出,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听见石头落入池塘的水花,却听不到它沉至塘底的回音。如今处罚越来越严,值得警醒。Part 2医生勉力为之的生存之道回过头看,医生对现行的晋级考核制度虽有普遍的抱怨,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一规则的受益者,这种情况与中国家长诅咒学校的课业负担同时又尽可能地送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相类似,形成社会竞争中一种普遍的囚徒困境。如果说,临床工作是医生的“里子”的话,行政职务、科研、教学工作,则成为医疗行业的“面子”。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让“里子”和“面子”相互带动,是医生勉力为之的生存之道。其中的佼佼者则成为集官、医、研、师于一身的“超级医生”。科研工作是多数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医院和医生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繁重的医疗工作,很多时候医生们无暇分心,在临床与科研的选择中,会更倾向于临床工作。然而,重临床、轻科研的最终结果就是,医生们尽管临床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达不到科研指标而无法晋升。一名自称论文造假受罚的医生就曾在在网上吐露心声,他讲到:“作为一名医生,我恳请您及时放过我们。您曝光了我们,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情。只要游戏规则不变,类似的行为注定会持续下去。这次您曝光出来,我们很可能连饭碗也保不住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他表示自己当年在论文造假时非常不屑,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自己白天要做手术,晚上要管孩子,根本没有完整的时间来做科研,而科研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没有论文职称上不去,养家都困难。确实,晋升对于部分医生而言,可能就代表着优越的“金钱”与“社会地位”,但有网友就此观点回复到:“这并不是作假的理由,医生不发论文、不晋升职称也不会就过不下去,就算要发论文,也不用非得作假,只要有心,基层的临床,也可以写出很好的论文”。Part 3临床科研如何两全?对于论文造假,站在医生位置上想一想事情也有本身的难处。作为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主要的任务就是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绝不仅仅是看好病就行了。但相关部门也表示,代写代投论文,篡改数据图片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科研管理秩序,严重损害了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和科技界整体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严肃惩处。成功并无捷径可走。对于论文造假的歪风邪气,绝非仅仅是惩罚处理几个造假者这么简单,更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严厉打击,加大处罚力度和透明度。对论文造假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运用约束手段,让造假者处处受限,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加大论文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加强诚信建设,用制度来保驾护航,构建起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体制机制。同时,一旦发现相关论文造假线索,该查处的查处,该公布的公布。值得庆幸的是,杜绝论文作假,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国家层面已经展开行动。 一方面,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原则。国家层面已发布多项政策,界定科研诚信是与非的边界。另一方面,破除唯论文等四唯倾向。职称评审不与论文挂钩,医师们不再需要论文作为晋级的敲门砖,从源头遏制科研作假之风。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改进过程仍需时日。所以,未来国家该如何合理解决双方的矛盾,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如何使得广大医务人员看到“让医生回归到医疗”的曙光,是我们大家都所期待的。 撰文/suktan审核/cui排版/suktang(注: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dawenwu)
13批医生论文造假名单曝光!国家卫健委重拳整治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