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报社组织的2015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评选今日公布结果。2015年的卫生计生领域,值得书写的亮点颇多。在这一年里,国家在宏观布局上更加重视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民生需求和群众呼声也得到了明确的政策回应。
2015年12月,健康报社启动2015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全面盘点和梳理了与重大民生和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业内引发广泛争议和反响,对卫生计生行业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并广泛征求了媒体同行、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最终评选出2015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
TOP 1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目标,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它表明决策层已经清楚意识到,保障国民健康不仅是增加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更和经济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等相辅相成、紧密互动。健康中国不仅是国家更高层级的民生战略,更回应了每一位老百姓心中的健康梦。
健康中国什么样?各行各业、每一位中国老百姓都有着自己的想象和期待,而要回应每个人的关切、实现每个人心中最紧要的刚性健康需求,包括卫生在内的各个领域都要行动起来,将促进国民健康这一理念贯穿每一项关乎国民健康的规划、制度、改革、投入之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TOP 2 两孩生育全面放开
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到单独两孩政策顺利落地,再到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我国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逐步完善。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下,全面放开两孩生育,一方面有助于人口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家庭具备了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更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生育政策调整关乎国计民生,势必会给社会、经济、文化及每个家庭带来持续影响。其中,对健康生态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长远。从备孕到孕育,从分娩到抚育,从母婴到家庭,从个人到社会,生育政策调整牵动方方面面,卫生领域由此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两孩政策的落地不但不是“句号”,反而是完善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发展政策体系的新起点。
TOP 3 医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探索
经过6年医改积淀,2015年,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已分为3个层次: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启动4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工作。
医改必须提升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随着今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深化医改的重大政策措施,医改顶层设计基本成型,下一步,医改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好的政策落实,要见成效。无数实践探索证明,单兵突进的改革、不顾现实生搬硬套的改革,或许能够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并不长久,甚至还可能会引爆新的矛盾点。在顶层设计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推动医改持续前行,强化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真正做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让各地结合自身现状在具体执行中真抓实干,把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考验着各级政府及改革参与方的智慧和胆略。
TOP 4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呈井喷式释放。广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看得了病、看得好病,还要让广大患者感受良好。随着近一年时间的推进,改善医疗服务不仅顺应了民众期盼,符合医改要求,更让患者得到了更优良的医疗服务,成为医疗机构的自觉行动和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事实上,老百姓在就医过程中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身在诊疗一线的医护人员最清楚,也最能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调动起每一个科室、每一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分析诊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重视医护人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常常引致纠纷的环节入手,切实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措施,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让患者反映集中的问题从一个一个细节切入,直至得到解决。实践证明,医疗卫生系统管理者、医务人员转变观念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些措施甚至可以成为推动医改的新支点。如果更多医院、更多医务人员自觉自愿地加入到改善服务的行列中,让一些好的医疗服务行动举措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并推出越来越多的更加体贴关怀的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会有越来越好的舆论环境。
TOP 5 药品取消政府定价
在放开药价之前,价格主管部门曾多次强行降价,然而,实践证明通过行政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廉价药“一药难求”。
将药品价格形成更多地交由市场决定,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优胜劣汰作用,有利于优化药品生产和流通行业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的动力和能力,进而保证患者能用上好药、廉价药。
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做好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等改革政策的衔接,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监管,最终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引导药价合理形成。
2014年,国家放开了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今年,国家放开了药品价格;下一步,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如何顺应市场和患者的需求,更加值得期待。
TOP 6 政府联手推动医养结合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其中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名。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趋势明显,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养老院入住率,减轻医院病床压力,降低医保负担,盘活既有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还能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医养结合对数量庞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更体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核心内涵。
TOP 7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大病保险的全覆盖、制度联动、防止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等要求,表明了大病保险救急难、兜底线的保障目标。全覆盖意味着让所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都能通过大病保险受益;制度联动则表明行政、市场和慈善机制将在大病保险中充分融合,通过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深改组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确定和督促,更是今年的医保制度建设留给明年的最大期待。2013年,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整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管理职责。2015年4月,国务院在年度医改工作安排中再次提到,要在11月前“研究制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试点实施意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时至今日全国层面仍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出台。当医保整合上升到深改组层面,各部门的整合步伐无疑将大大加快,城乡居民医保的具体整合办法已经指日可待。
TOP 8 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近年来,我国虽然就血吸虫病、精神卫生等单病种建立了一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多是部级层面的协调机制,针对重大疾病、慢病防治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难以达成统一。此次建立的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是历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成员单位最多的一次,几乎涵盖了与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相关的所有部门。成员多、层次高、力度大,由国务院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必将形成更大合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是重大民生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在清理各类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体现了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视,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的重要举措。而从当前国际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看,也更强调通过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提高健康水平,更强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TOP 9 移动健康浪潮风起云涌
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医疗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政策不明晰、商业模式不够成熟和当前医院体制限制的困扰。各界围绕移动健康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唱衰还是看好,最终都要靠实践检验。
虽然来自医疗体系的互联网应用很多仍然处于实践初期,但可以肯定的是,移动健康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提高诊疗安全质量、提高慢病管理效率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互联网+”也必将助力分级诊疗有效落地。
互联网医疗的生态正在从最开始纯粹来自外部力量对现有医疗体系的颠覆,逐渐演变成一场医疗领域内外力量“里应外合”共同推动的大变革。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需要医疗卫生行业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利用互联技术,需要在医保、医药电商以及整个大健康领域的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形成合力,才能让医疗行业和健康领域尽快进入创新2.0时代。
TOP 10 第三类技术准入审批“谢幕”
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取消,转为备案管理后,此类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也从行政部门转为医疗机构自身。这样的技术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时间、精力成本大大降低,自主性和动力增强,有利于前沿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不过,审批放宽不代表监管放松,取消审批不等于放手不管。审批取消后,卫生行政部门必然会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将管理时间、精力从事前审批向事中监督、事后问责转变,对开展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人员培训、运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要求,用实际行动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和监督。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