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5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3年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周期从最长7年缩短至1年,建立起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共计新增433个新药好药进入目录,183个疗效不确切、临床易滥用的药品被调出目录。同时,其已组织5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218个品种,平均降幅超过50%,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2500亿元。除这些总体性数据之外,在今天举行的“‘六升四降一保障’——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公布了更多详细信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之后,肿瘤药物增加、创新药物进入更快通过跟踪分析国内31个省份804家医院(含596家三级医院、218家二级及以下医院)用药情况,并结合全国面上数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发现,不仅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占比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用药结构也更加合理。对比2015年与2021年第1季度医疗机构使用药品金额排名Top20可发现,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品种全部消失,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数量增加,说明我国药品的使用金额与疾病负担更加匹配。以糖尿病药品为例,与2015年第一季度相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使用量增加了85.2%,使用金额却只增加了48.1%,药品可及性大幅增长。由于肿瘤疾病是导致患者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医保基金连年向抗肿瘤药物倾斜。该类药物在医保目录中的占比,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12%,提高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的21.7%。2019年,PD-1类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首次进入医保。调整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时,2018年抗癌药专项药品协议到期,3种药品因仿制药上市被纳入乙类管理,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15%。据测算,14种抗癌药降价,预计2021年可为癌症患者节省30余亿元。另一类受到医保目录“关注”的是罕见病用药。与2009版医保药品目录相比,2020版目录纳入罕见病用药品种数增加105%,覆盖的罕见病病种数增加69%。波生坦、麦格司他等药品在2019年谈判成功,肺动脉高压、C型尼曼匹克病等罕见病患者从此摆脱目录内无药可用的困境。中国首个亨廷顿舞蹈症新药也被2020年医保目录“收入囊中”。此外,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时间明显缩短。进入医保后,创新药使用量迅速增加。药品国家集采之后,仿制药份额迅速上升、人均药品费用大幅下降2018年至今,国家已经组织了5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218个品种,集采前年市场容量达2200亿元,平均降幅超过50%。集采改革以来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约2500亿元。集采中选药品使用人次大幅增长。以4+7集采的25个中选品种数据为例,2019年,同一通用名和剂型下的定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总人次达1.52亿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23%。值得注意的是,集采中选仿制药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有力推动了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集采前,原研药用量占比66.2%,4+7中选品种仅占22%。集采之后,中选品种占比增至42.6%,扩围后增至72.7%,原研药占比分别下降至43.5%和22.7%。集采药品使用量虽然大幅度提升,但使用金额逐步下降,实现了医保基金的高效率置换。且药品集采品种降价之后,年人均药品费用平均降幅约为77%。比如,2019年,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剂的年人均药品费为64元,下降最多,较2018年下降了97%。药品虽然降价,质量仍然值得保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教授根据真实世界研究得出,“4+7”带量采购中标药品中,14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上具有等效性,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价宜的药品。
(责任编辑:dawenwu)
3年节约2500亿元!国家医保局晒成绩单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