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手握现金流的大佬们,磨刀霍霍,准备挑战IVD分子行业的业界皇冠:分子POCT。据我信口瞎说,业内做这个产品的IVD企业和初创公司,预估已经超过50家。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分子POCT厂家,都会在这个浪潮里面被卷死,5年光景,50个玩家,很可能只有5-8家成型并且存活下来。尤其是新冠大浪潮退潮之后,现有的分子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那么多分子POCT厂家存活。分子POCT的分类按照现有分子poct的应用场景,我信口瞎说(参考汤明辉汤博的说法),分子poct按照通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小通量分子POCT小通量的分子poct的典型特征有,单通量,4-6荧光通道(或者恒温单靶标),反应时间1H以内。这一类小通量的分子POCT以赛沛为代表,国内绝大部分的分子检测厂家出厂的产品都是以此为对标产品。从产品形态来看,其适用的场景为分散型的,检测项目相对较少的,定性项目(赛沛这个变态除外,可以做定量)的现场检测。这里面几个定义非常重要,需要解释下:分散性:意味着使用场景脱离中心实验室,不需要分子实验室分区。检测项目相对较少:荧光通道限制,或者方法学限制,一般单样本检测项目不超过5个,部分平台可以突破到10个。定性:定量项目需要取样和移液的定量,这个对于常规分子POCT产品基本是不可能的。现场检测:客户对这类产品有时效性要求,或者场景不具备分子检测的常规条件 以上场景包括但是不限于医院门急诊,发热门诊,宠物检测市场,疾控检测,食品检测,基层卫生机构,海关,军队哨所,邮轮等。 基于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限制条件,小通量的分子poct的市场容量其实是比较好估算的。 需要说明的是,单通量的分子poct由于可以脱离实分子验室条件使用,一般情况下,单人份的试剂耗材的成本承受能力一般会比普通的液体试剂会更高,客户对这类产品的的价格承受能力也会更好。同时分子POCT厂家为了获取客户的高溢价,也需要构建自身的硬实力,要有仪器开放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试剂开发能力,甚至于为了匹配分子poct的场景,还需要有常温保存试剂的研发能力。(一般是冻干),因此,分子poct的产品,注定是长周期,投入大,风险高的项目。 从市场端来看,很明显的上述检测市场,有常规检测量的市场为医院门急诊,宠物检测,其他场景的产品明显的不会形成大量的试剂使用量。 这里就有明显商业系统的bug,对于IVD企业,没有试剂流水,单卖仪器,现有的团队能够支撑公司需要存活的业务量吗? 所以简单判断:偏离常规试剂检测市场,无法形成试剂流水的产品,最容易第一批倒下。除非销售团队足够强,铺设仪器足够多。(很明显初创团队在这点上堪忧)分子POCT的初创团队,比较好的选择是做成平台产品,开放给试剂厂家使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建议1-2家,不同检测方向授权使用,大开放等于没开放)最有可能存活的分子POCT厂家,是大厂自研或者合作的厂家,长期奶,长期投,熬到项目自立。(注册也是一大笔成本)免提取小通量分子poct免提取的小通量分子POCT,实际上是这个细分领域里面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形态。做产品总要有取舍,舍去了复杂的核酸提取过程,就意味着和复杂样本说拜拜,同时也获取了耗材设计简单,耗材成本较低的优势。 免提取的小通量分子POCT产品,适用于简单样本的检测,例如咽拭子,鼻拭子,阴道拭子,人源样本等。新冠检测方案,不推荐使用免提取的方法之后,这类产品的推广和成型受到很大的阻力。 免提取的分子poct在推广的时候,要选好对标产品,对标普通核酸,在目前核酸大筛的情况下,基本死路一条。换一换思路,对标抗原,对标抗体,那就真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在较低的成本下,做到快速的,比抗原高几个数量级的检测性能。 话说同类型的mesa,前不久刚刚好几个亿美金卖身了。全流程小通量分子POCT全流程小通量分子poct的典型特征就是又好又贵。这一类产品由于做了核酸的全流程处理,导致耗材成本居高不下,检测时间偏长(相对免提取),相应的带来的好处就是不挑样本,各种样本类型都能处理。(国内有家大神集成了超声破碎,能做真菌样本)。 这种产品想做医院系统门急诊基本没可能了(特指国内),在特殊的使用场景下,例如军工,疾控,海关等情况下,能得到较好的市场认可。这一类市场由于没有大量试剂流水,销售特征表现为,仪器很贵,试剂也很贵。 个人估算,初创公司这类分子POCT的产品爆死可能性极大。此类初创公司,最好找一个后妈,投钱,仪器半卖半送,通过提升销售规模,摊薄耗材费用,最终自给自足。牛鼻如赛沛,也是卖身卖给了丹纳赫,才起死回生。爹亲娘亲不如后妈亲。第二类:大通量分子POCT这个也是一个天坑。前狼后虎,进退两难。
(责任编辑:dawenwu)
5年,淘汰90%的分子POCT玩家!
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