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血清中CK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K-MM,只有少量CK-MB,不超过总活性的5%,心肌梗死发生时最高值也不超过38%。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最多见的就是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
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活性,观察其活力单位及与CK的比值关系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的治疗效果和观察病情变化等,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血清中CK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K-MM,只有少量CK-MB,不超过总活性的5%,心肌梗死发生时最高值也不超过38%。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最多见的就是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值的现象。现就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组成、临床意义和检测的方法学等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并就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抑制法,检测值
随着CK-MB测定频率增加,许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CK-MB测定值高于总CK酶活力的情况,我们知道CK等于CK-MM、CK-MB、CK-BB之和,但在日常检测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甚至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值.使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产生疑惑,有些临床医生甚至怀疑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下面我们就CK-MB检测值与总CK检测值不符合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1. 组成和分布: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现在直接称为肌酸激酶,用符号CK表示(以下简称CK)。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肌酸激酶(CK)分为胞浆型和线粒体型,胞浆型根据M、B亚基的不同,分为CK-MM、 CK-MB、CK-BB三种亚型,线粒体型由两个mt亚基组成CK-mt,CK 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平滑肌组织内, 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骨骼肌组织含量大大超过其它组织和器官。其中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 左右,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的组织器官中是比较特别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CK-BB同时也是人胚胎中CK的主要存在形式。所以,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膀胱、子宫、胎、子宫、胎盘及甲状腺等组织中, CK—MB则主要分布于心肌中,而骨骼肌中则以CK-MM为主。正常人血清中大部分为CK- MM,也含有少量CK—MB,CK—BB含量极微。
2. 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过6-10周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也可能与这点有联系。据有关资料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
3. 临床病理意义
CK-MB的局限性在于骨骼肌损伤时也可能释放出一定量的CK-MB.虽然一般认为骨骼肌含有的CK-MB在总CK中不超过5%,但骨骼肌是含CK最多的组织器官,所以CK明显升高(3000U/L)时大都见于肌肉疾病。此时CK测定可用于鉴别肌肉萎缩病因,此外各种原因(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肌肉感染性疾病都能引起CK的升高。人胚胎期主要为CK-BB,有人根据“癌胚”理论,提出CK-BB可作为肿瘤标记物使用,只是阳性率不高,只占恶性肿瘤的10%左右,也有报告 恶性肿瘤及高热病人血清中CK-MB与CK-BB增高。肌营养不良中半数患者可检出CK-MB。 CK-MB定量增加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在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上升先于CK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与总活力相平行,至 48小时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K-MB大于或等于总活力的3%为阳性,最高值达 12-3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升高,提示有心肌梗塞复发。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后CK同工酶只检出CK-MM。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经系统疾病,缺氧后48-72小时脑脊液CK-BB升高。血中CK-BB的出现与脑神经系统疾病并无一定规律,但是血清中CK-BB升高与肿瘤有一定关系。另外,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还会存在巨CK2(ck-mt)。
4.检测方法及原理
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免疫电泳法、免疫抑制法和单克隆法等,目前医院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是根据CK-BB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仅为总CK活力的5%左右,故在制定方法时假设没有CK-BB存在,在试剂中加有抑制M亚基的多克隆抗体,检测B亚基的活性,间接计算出CK-MB活性。
方法学原理:本法为比色测定CK-MB活性的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在抗CK-M单体的抗体存在的条件下,标本中的全部CK-MM活性和50%的CK-MB活性被抑制,而CK-MB和CK-BB中B亚基的活性不受影响。将B亚基活性测定值乘以2倍即得CK-MB活性。
原因分析
根据CK及其同工酶的组成和检测的方法学原理,临床出现CK-MB检测值与总CK检测值不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方法学因素或标本因素:从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原理中不难分析出如果血清中存在多量可检测的CK-BB或巨CK1、巨CK2(巨CK1、巨CK2其活性不受抗CK-M单体的抗体抑制)时,其B亚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被检测后乘2,检测值自然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活性检测值大于CK总活性检测值的现象。我们知道CK是由M、B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组织中通常含有CK-BB(CK1)、CK-MB(CK2)、CK-MM(CK3)三种同功酶。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无CK-BB或非常微量,正常情况下其检测值不受影响,但在上述组织病变或受到损伤时,CK-BB大量出现在血清中或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出现巨CK,就会使CK-MB假性增高。另外,免疫抑制法还易受标本失活、CK-BB释放入血、标本溶血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CK-MB的检测结果,还有,如果血清中的CK值太高,超出了检测的线性范围而未做稀释后测定,也会使CK-MB/CK比值假性增高检
2、试剂因素,主要表现为试剂污染或使用已过有效期的试剂。一般医院的CK-MB检测标本量较小,因此一盒试剂往往长期、多次使用,从而有可能导致试剂污染,或CK试剂过期还在使用,导致CK检测值假性减低,而CK-MB相对偏高。
3、仪器因素,主要表现为对仪器使用熟练程度不够,参数设置有误。CK与CK-MB不同,CK校准品和质控品在大多数的复合校准品或质控品血清中均提供有其参考值,而CK-MB则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市面上CK-MB的校准品或质控品较少见,而且其价格也较其他酶类校准品高得多。
因此,一般医院都未使用CK-MB校准品和质控品,亦未开展该项目的质控,而是采用厂家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理论参数。还有在理论参数设置时忽视不同仪器间的差异,大多仪器理论参数设置与测定结果的小数位数无关,因而可随便设置,而有些仪器则不然,如日立生化分析仪,其结果的小数位数与因素直接相关,存在 10n(n 为整数)倍数关系。因此,在该类仪器上凡是使用理论因素的检测项目其结果保留的小数位应与理论因素保持一致,否则将会出现检测结果缩小或放大的可能。
讨论:
临床出现血清标本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最常见的是CK-MB检测值高于总CK检测值,主要是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1、巨CK2和CK-BB,出现这种异常结果,往往是患有肿瘤或是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如果临床上出现CK-MB超过总CK的30%甚至50%以上,标本又无溶血,在排除试剂等因素后,一定考虑有无巨CK和CK-BB的存在,提示非心肌起源,应倾向有无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可能,与临床医生商讨,避免造成错误诊断。
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CK-BB升高,它不同于CK-MB,在测定时没有M亚基被抑制,测得结果实际是全酶活性,也就是CK-BB,而不是CK-B,结果不应乘2,但方法学使我们无形把CK-BB的结果扩大了一倍,出现了CK-MB高于CK值的情况。即测定的CK-MB活性=CK-MB+2CK-BB,如果血清中有大量的CK-BB,如CK-BB>CK-MM时,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定得的CK-MB的检测值高于CK活性检测值,所以CK-MB>CK是可能的,但是CK-MB>2CK是不可能的。
如果临床上出现CK-MB活性检测值超过总CK活性检测值的30%甚至50%以上,标本又无溶血,一定考虑有无巨CK和CK-BB的存在,提示非心肌起源,应倾向有无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应及时临床医生商讨,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避免造成错误诊断。
建议
1. 注意采血时间及收检标本的质量,如果发现送检标本不合格应拒绝检验,确实要检验的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标本情况,最好建议临床重新采集标本;检验单上最好有疾病的临床诊断。
2.CK-MB项目标本应及时检测,以免活性下降,导致测定假性偏低;
3.控制好试剂方面的因素,不要使用过期试剂,经常注意试剂的效期,在检测结果不好时应观察试剂的空白吸光度和反应曲线。做好CK、CK-MB的室间及室内质控,对于用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现在还没有质控品的情况,可以用混合血清测定靶值后做为质控品,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尽量使用影响因素少的检测方法。
4.对CK正常而CK-MB活性异常的标本应结合其他方法来确定CK同功酶的具体成分及其含量。
5.如果出现CK-MB检测值高于总CK检测值的情况,要与临床进行沟通。 如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坏死可使血清中的CK-BB升高,体质较差的人群、妇女及老人等体内存在巨CK1(一种CK同工酶与其自身抗体的复合物,主要为CK-BB与IgG或IgA的复合物,亦有少量CK-MM与IgG或IgA的复合物)。恶性肿瘤、肝硬变、心脏病等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2(一种低聚的线立体CK,又称CK-Mt,随线立体破坏入血),CK-BB、巨CK1和巨CK2其活性均不受抗CK-M抗体的抑制,因此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检验医师必须结合临床,与临床医生说明情况,交流看法。因为临床医生仅明白CK及其同工酶的理论值及临床意义,并不明白方法学的检测原理。否则,临床医生会怀疑该检验报告的可信度。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