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首先将动物血输给人的? 目前公认的是英国lower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法国Denys是第一个在人体上输血成功者。那还是在1665年,英国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1667年,他又用银管将羊的颈动脉连接到人的肘动脉上,把羊血输给了人,又获成功。同一年法国医生Denys用同样的方法把羊血输给一名有病的男孩也获成功。以后Denys又给一位愿意做实验的健康人输羊血,还是安然无恙。但当他把小牛动脉血输给一名梅毒患者时却出现了意外,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腰痛,并有黑色尿,不久便死亡。死者家属状告Denys有杀人罪。法庭判决自1668年4月17日起,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输血。以后法国议会和英国议会均下令禁止输血。在此后的150年间,曾一度轰动医学界的输血技术再也无人问津。 ·是谁第一个将人血输给人的? 目前公认的是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那是在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由经常看到产妇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输血来挽救生命。他进行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取得成功后,开始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一共治了10例,除2例濒死未能救活外,其余8例中有4例救活。国为当时还不知道血型不同的人输血时,红细胞会遭到大量破坏、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输血后有人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有人却活了下来。尽管如此,1818年12月22日他在伦敦举行的内科学会上所作的输血报告,还是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他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目前临床输血进展如何?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在蓬勃发展: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人的血源性制品发展到生物技术制品;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怎么办? 《献血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然而,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少数医生喜欢用等量的全血补充所估计的失血量,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是好;个别医生明知木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等等,这些都是应改变的陈旧观念。 ·临床医生应怎样对待输血?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积极开展手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对估计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争取手术野血被回收,减少或避免输同种异体血,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实行成分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补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手术中适当采用控制性低血压等措施,减少出血。 ·输血前应做哪些化验项目? 输全血前,必须做ABO血型的正向和反向定型,以及患者和献血者之间的交叉配合试验(含抗球蛋白试验),输血液成分,按成分血的要求配血。在Rho(D)阴性率较高的地区,还应常规做Rho(D)血型检定。对经产妇或有输血史的患者做不规则抗体检测,交叉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必须相容才可输血。 ·输血的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血,成人身上最暴露最容易穿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次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婴儿和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1岁以下儿童可用头皮静脉。下肢静脉壁比上肢静脉壁厚,又容易发生痉挛,所以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为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从手术部位的创面流失,故凡头颈部和上肢的手术,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凡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应选择上肢或颈部静脉输血。对新生儿输血或换血可用脐静脉。 ·输血应选择什么样的针头? 输血针头的规格为14—20gauge(G),常用18G。当静脉较细或给患儿输血时应选用较细的针头。当需要大量输血时则应选用较粗的针头;输注浓缩红细胞不顺时,可先加入30—50毫升生理盐水后再输注(一般不用葡萄糖液,因其可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堵塞滤器或针头)。 ·输血时应注意什么? (1)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血袋号码、血类和血量等,并且应该有两人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病案号、患者姓名、血型等,确定受血者本人后,用装有滤器的标准输血器(滤网孔径约为170微米,总有效过滤面积为24—34厘米2,可以滤除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进行输血。 (3)血液临输注前再从冷藏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汪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毫升血液时,必须由医护入员密切注视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或血库做必要的原因调查。通常,输血不必加温血液。 (6)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8℃冰箱24小时,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用。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调查回执,并于输血完毕后第二夭退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负责医师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8)输血完毕后,医务人员将输血单第二联贴在病历中。 ·如何决定输血量? 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惰况等决定。一般说来,对一个体重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毫升全血约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克/升或红细胞压积(Hct)0.03。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l—2单位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少量红细胞。 ·如何决定输血速度? 应根据病情和年龄来决定输血速度。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速度应较慢,老人和儿童患者速度也应慢。一般来讲,开始速度应较慢,约5毫升/分钟,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倩况。10—l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毫升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对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如何输血? 危重病人须紧急抢救输血,时间紧迫不允许按常规配血,须由经治医生写明抢救原因及提出不交叉配血的申请,并记录入病例。输血科可立即发给O型红细胞(小于600毫升),必要时加AB型新鲜冰冻血浆,先给病人输用,之后再行常规化验和交叉配血。 ·大量输血时应如何配血? 有时患者因外伤、出血、手术输血等病情需要,在短期内大量、迅速地输入异体血液,以维持正常生命和生理功能。输血量通常在500毫升以上,或l000、2000甚至4000—5000毫升,乃至更多。这样,在短期内患者体内会接受较大量的、不同献血者的血液。任何一方存在与他人不合的血型抗体,都会在患者体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为了避免不相合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血安全,必须在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进行交互配合试验(交叉配血)。具体方法如下: (1)ABO系统必须相同。 (2)进行病人与供者之间交互配合试验,应相合。分为: ①主侧交互配合试验; ②次侧交互配告试验。 (3)献血者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此项试验可避免献血员之间抗原抗体在病人体内的反应。 如果不是一次输入,比如第一夭输1000毫升,第二天再输800毫升,应第一天做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交互配合试验;第二夭重新取病人血样,再与准备输的800毫升进行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怎么办?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应首先输入成分血(尤其是浓缩血小板),其次为新鲜血,最后是库存时间长的血。 ·对库存全血外观检查应注意什么? (1)絮状物:在血浆层中呈粘丝状漂浮,有时有少量红细胞粘附,若反复摇动易沉入红细胞层引起红细胞粘附形成凝块。 (2)凝块:如发现凝块不得出库,可离心转做其他血液成分。 (3)溶血:当血液静止沉淀后,血浆部分呈透明均匀红色。 (4)细菌污染:血袋内发现大量气泡井伴有絮状物出现,应考虑细菌污染。被大量细菌污染的血液肉眼观:血浆变为暗灰色或黄褐色,血浆变混或有白色凝块、膜状物或沉淀。血浆层出现气泡或溶血,红细胞变为紫红色等。 (5)脂血:血浆层呈不透明的黄色或白色乳糜状,放置1周后逐渐透明清晰,在血浆层上端出现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加温后易溶解、透明,此点可与细菌污染区别。如果是细菌污染,加热后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不会消失。 ·造成絮状物及血凝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保养液含量少;采血时血袋摇摆不够,穿刺时血流不畅;采血时血液与保养液未混匀;血液未接触到保养液之前发生纤维蛋白析出。 预防处理措施:严格检查保养液的含量及装量;采血时选好血管,防止献血员紧张,保持血流通畅;注意采血袋摇摆频率,使血液与保养液及时充分混合;必要时拔针重新穿刺。 ·造成溶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血液受到剧烈震荡;血液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过期血;血液被细菌污染。 预防处理揩施: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时不要巨烈震动;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注意无菌操作,杜绝细菌污染。-旦有溶血发生,立即取出单独存放并申请报废。 ·造成细菌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1)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体内有化脓病灶,或献血者有菌血症; (3)采血空间无菌状况不符合要求,采血时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 (4)无采供血单位名称及采供血许可证号。 ·输血不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处理? (1)输血器材方面的原因: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血袋内的纤维蛋白、小血块、小血丝、小聚集块等,在过滤网、血袋输出管口、针头等处堵塞,造成输血不畅。如果将血袋斜挂在输液架上,血袋中的纤维蛋白、小血块、小血丝、小聚集块等都沉积在血袋的最低处,就会避免因针头、输出管口、输血器过滤网堵塞而引起的血流不畅。 (2)病人方面的原因:当温度过低的库存血进入血管后,刺激血管壁而产生血管痉挛或末稍循环不良,有时也会引起输血不畅。输血时可以用适温的热水袋或热毛巾给输血肢体加温保暖。 ·输血器上端针头堵塞怎么办? 由于采血不顺等原因,血液内难免有一些较小的纤维蛋白析出,形成片状物、网状物及小血块。这些物质小而轻、游动性大,经用斜挂血袋法仍有经常堵塞输血器上端针头的现象发生。若用止血钳固定游动物,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方法是:若输血时血液突然不滴,软塑料的滤网滴管瘪陷,证明输血器上端针头堵塞。这时将调节器关紧,取下血袋,松开伴随液一端夹子,让伴随液将堵塞物冲回血袋,随即将血袋稍倾斜,将堵塞物引流至血袋一边,立即用手指将堵塞物连血袋捏住,然后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固定,使其不再游动,继续输血,血液就能顺利点滴。 ·污染血液的细菌主要有哪些? 污染血液的细菌有致病菌或非致病菌之分。前者常造成患者死亡,后者的毒性较低,可能只引起发热反应。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最常见最危险,如绿脓杆菌属,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这些细菌常存在于粪便、灰尘或泥土中。有的细菌在冷藏温度中生长旺盛,这种嗜冷菌常见于水中,甚至含氮的水中。很多在4—8℃生长的菌株在保存1周的血内明显生长,在2周时生长最活跃,细菌浓度可达到1—100亿个/毫升;在室温中生长更快,仅6小时后就进入对数期增殖。即使是一般的或嗜冷菌,也能在室温中快速增殖,24小时的细菌数即可达到致死剂量。弗罗因德埃希杆菌(枸橼酸菌)与大肠杆菌的区别是前者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所有从血液分离出的细菌都可利用枸橼酸盐,使血液产生凝块。有的细菌可使血液发生溶血。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菌也可污染血液,一般在5~7℃不生长,在10℃以下7天内增殖缓慢;输血后症状较轻,引起发热反应,但也可发生严重反应造成患者死亡。 ·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后主要有那些临床表现? 输入已污染、尤其含大量细菌增殖的血液或制品时,即使少到l0—20毫升,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其中,嗜冷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所致休克和DIC尤为严重。当患者的血浆内含有对抗污染的细菌天然产生的抗体时,也可以引起休克。患者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全身肌痛、腹绞痛和腹泻等。皮肤潮红而干燥,表面血管有扩张和结合膜充血,全身可以出现紫癜,呕吐物和粪便中可以带血或潜血阳性。脉细弱而速,血压很快下降或测不出来,可持续3—4天。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可以高达70×109升,多核白细胞多高到90%以上。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往往尿少或无尿,严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和酸中毒而死亡。常见肺部并发症,多为病程已进入晚期征兆,预后不良。 ·如何鉴别大量细菌污染并增殖的血液? 大量细菌污染并增殖的血液呈紫红色,可以有凝块和溶血及恶臭(硫化氢样臭味)。最简单迅速的诊断法是立即取容器内剩余的血浆做直接或离心后涂片染色检查,如见细菌,即是污染的证明。有时可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布朗运动的细菌。镜检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细菌污染的可能性,因为细菌多到24×105/个/毫升时才容易在涂片上发现;而24×104个/毫升时难于发现(在检查的每100个视野中平均只有1个细菌)。在细菌培养中,细菌少到24个/毫升,培养0.3毫升血24小时就可发现。另外,涂片上的碎屑很难同细菌区别,必须进一步做容器内剩血、患者和所有已输液体的细菌培养,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对血液应分别在4℃、室温(22℃)和37℃3种温度培养。剩余血3种温度细菌培养的阴性结果可以排除细菌污染血液的可能性。但阳性结果不能肯定细菌污染一定就是在输血前、后或输血中发生的。如果未及时培养容器内剩血,在室温放置太久,如24小时,细菌培养就无意义。亦可对患者做骨髓穿刺或取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如果患者死亡,应在死后尽快抽心血做细菌培养。如果是产气大肠杆菌,死后血培养常为阳性,假单胞菌属常为阴性。轻度反应需与发热反应鉴别;无论反应轻重均需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鉴别。 ·如果发现“高锰酸钾溶液样血液”时怎么办? 如发现“高锰酸钾溶液样血液”,应马上考虑到这袋血己被细菌污染,因为受污染的血液常呈紫红色,即呈高锰酸钾溶液样颜色。此时未输的不能输,正输的马上停输,对血液做细菌培养。同时,对已输入的患者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怀疑正在输的血液可能被细菌污染时怎么办? 怀疑正在输的血液可能被细菌污染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治疗要积极迅速,关键是要想到有输血败血症的可能,虽然不能确诊,只要有某些迹象,就应毫不迟疑地按输血败血症治疗。治疗重点是抗休克、治感染、防治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何预防细菌污染血液? 在现代设备条件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血液不受细菌污染,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细菌污染仍然或多或少发生,在个别地方,污染率可以更高。己污染并大量生长细菌的全血、血液成分或血浆蛋白成分,输给受血者后将引起致命性败血症。因此,要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细菌污染措施,特别要注意消毒、采用密闭法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采血和制备血液成分,对在室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洗涤红细胞、白细胞浓缩液等更要确保无菌。对血液及其成分一定要根据不同要求,尽快并始终保存在4±2℃或冻温中,输注前在室温中放置的时间不应超过半小时。 储存血液及其成分的冷藏箱(4℃)或低温冰箱不能断电,应有温度记录和报警装置,并要定期校正温度计。在血液及其制品的运输途中,同样也必须维持冷温或冰冻状态。要使用合适的运血箱,如用冰袋使其保持在10℃以下可维持48小时。 已污染嗜冷性或常温细菌的血液,如放在室温中24小时,细菌增殖的数目可达致死量。凡用开放法制备的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和浓缩粒细胞等,除浓缩血小板和浓缩粒细胞放在室温外,其余均必须暂放在4℃冷藏,并于24小时内使用(浓缩粒细胞应尽快输注)。 输血前,按不同血液或血液成分的外观标准检查,如有任何可疑迹象,就不得使用。 ·采血车外出采血怎样放置血袋? 因采集的血液室温放置不得超过30分钟,所以,采血车上应有控温冷藏箱。采集的血液应及时放入冷藏箱,不然,大量刚采集的、还散发着人体热量(36—37℃)的血液堆放在一块,很容易造成细菌繁殖或降低血液质量。 ·为什么有一病人输血3毫升后即出现40℃高烧反应? 据文献报道,有一病人各种情况良好,且正应用着抗生素,但输血3毫升后即出现40℃高烧反应等剧烈的中毒性休克症状。经调查知是因输入的血己被催产克雷伯氏菌污染。此袋血为外地转运血,虽然从采血到发血保存时间仅7天,但因时值盛夏,气温高,运输途中(12小时)未及时更换冰块,致使细菌繁殖生长。事后仔细观察,此血袋外观无破损,肉眼观察血液发现:血球稍发黑,倒置观察发现有“柳丝”现象。经细菌培养,血袋中的血及患者血均有催产克雷伯氏菌生长。此菌特征为革兰氏阴性,有夹膜,致病力强。分析此袋血知,催产克雷伯氏菌在繁殖过程中菌体自溶放出内毒素,而致输血3分钟就出现高烧等剧烈中毒性休克症状。由于及时抢救治疗,病人得以转危为安。但此病例告戒我们,对外地血液转运,应加强途中管理。存血箱内应放置温度计,冰块应及时更换,温度若超过规定存血温度需做细菌培养。接血及用血人员要仔细检查血液,发现异常不能使用。 ·运输血液应注意什么? (1)运输前,全血必须降温至4~6℃,方可装箱保温运输。 (2)保温箱必须有保温层,且箱体材料必须符合长途运输的要求。 (3)保温箱中必须有若干冰袋,用于降温的冰袋不应与血袋直接接触,不应破裂、漏液。 (4)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检测全血血袋之间温度,应≤10℃。 (5)成分血运输温度应与储存温度一致。 (6)运输中应避免剧烈震动,装卸时要轻拿轻放。 ·细菌输血反应须与何种反应鉴别? 细菌污染输血反应须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鉴别。 ·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所发生的休克与一般休克有何不同? 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所发生的休克与一般休克不同,由于细菌内毒素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故皮肤温暖、干燥、微红,一旦发生休克,死亡率可高达50%,务必重视,不得疏忽。 ·为预防细菌污染可向血中添加抗生素吗? 不可以。因为向血液中加入某种抗生素,虽可防止某些细菌生长,但对所有细菌有效的抗生素是不存在的。而且抗生素可以使患者产生扰体,或使已有此种抗体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有的抗生素还可使患者留有后遗症(如耳聋)。抗生素不能与保存液一起消毒,若在采血前临时加入抗生素,这本身就可能造成血液污染。 ·为预防输血反应可在血袋中加人激素类药吗? 个别临床医生为了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在输血前向血袋中加入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类药物,致使部分患者输血后产生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腰背痛等一系列临床反应。有文献报道,对50袋加入此药的新鲜全血,观察了加药前后的溶血情况,结果如下: (1)加入氢化可的松的38袋全血,加药前均无溶血,加药后全部发生溶血。其中轻度为7.9%,中度为42.l%,重度为50.0%。 (2)加入地塞米松的l2袋全血,加药前均无溶血,加药后有7袋发生溶血,为58.3%。上述结果表明,不应在血液中加入激素类药物。如果加药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发生输血反应则应单独给药,不应加入血液中。 ·什么药物可以加入血液内一起输注? 没有。切忌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注射,这是早就有规定的。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考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时应注意什么?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细胞,贫血及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是不一样的。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病人补充足够液体(胶体液或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如果不是休克抢救,不要用全血或血浆作为扩容剂。 对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病人,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低达0.20(血红蛋白>60克/升)的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病人,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量的增加而代偿。当然,心功能不全和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应保持较高的血红蛋白浓度,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所以,是否输注红细胞以提高病人的携氧能力,应根据病人对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发生代偿反应的能力来决定。这包括,病人的心肺储备力,血液丢失的速度及量,氧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情况。 手术病人在血小板>50×109/升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司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数量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升(妊娠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血。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滴入,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80毫克/分升,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20%—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即病人血液置换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1/3自体成分(及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若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毫升/千克,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有哪些? (1)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或病人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病人血容量决定。 (2)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带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病人。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60克/升,应考虑输血; 血红蛋白在60~100克/升之间,根据病人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3)血小板,用于病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x109/升,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4)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PT或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病人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病人自身血容量的60%),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紧急对抗华发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 ·内科输血指征有哪些? (1)全血: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80克/升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输注。 (2)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80克/升,或红细胞比积<0.30时输注。 (3)血小板:血小板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30×109升,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4)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毫升/干克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5)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6)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高血钾症或缺IgA抗原但已有IgA抗体的患者。 (7)浓缩白细胞: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且抗生素治疗难以控制者。中性粒细胞<0.5×109/升时输注。 ·患贫血性心力衰竭的新生儿输血应注意什么? 一般认为新生儿Hb<50克/升时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贫血是心功能不全的原因,故需要输血。为防止输血增加心脏负担,可以在小量(5毫升/千克)慢速输注浓缩红细胞的同时或之前15分钟注射足量快速利尿剂(如速尿),并尽量选用带氧能力强的相对年轻的红细胞;输血过程中给小量速效毛地黄制剂;适当吸氧。 ·什么是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控制性低血压是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到一定水平,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平行减少,并使术野清晰,减少对神经血管的误伤,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控制性低血压与输血有什么关系? 如果控制性低血压应用正确,则可以安全有效的发挥它减少出血、改善手术视野的优点,这样就可以使输血量降低或不输血。 ·控制性低血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控制性低血压没有绝对禁忌症,凡适于全麻的病人均可施行控制性低血压。但麻醉医生须熟练掌握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对有脑梗塞史、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的病人,应谨慎降低血压。实施控制性低血压有多种方法,应尽量采用血管扩张的方法,避免抑制心肌功能,避免降低心输出量。实施控制性低血压时,应进行实时监测,内容包括:动脉血压、心电图、呼气末CO、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对出血量较多的病人还应测定中心静脉压、血电解质、血细胞比积等。控制性低血压“安全限”在病人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应根据病人的术前基础血压、重要器官功能状况、手术创面出血状况来确定该病人最适低血压水平及降压时间。 ·控制性低血压应用范围有那些? (1)血供丰富的手术:如头颈部、盆腔手术; (2)血管手术:如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颅内血管畸形; (3)创面较大且出血难以控制的手术,如癌症根治、髓关节断离成形、脊柱侧弯矫正术、颅颌面手术、巨大脑膜瘤; (4)区域狭小的精细手术、腭咽成形术。 ·输血时出现异常情况应如何处理? 输血时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以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治疗和抢救。 ·输血时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时该怎么办? 输血时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以下检查: (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2)尽早检测尿常规及蛋白含量; (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o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o血型、不规则抗体及做交叉配血试验; (4)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5)输血后6小时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血清抗A、抗B凝集素效价。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