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猴痘病毒的一些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部分从事ivd行业的朋友找老邓咨询,问我的看法。正好之前公众号有转发过一篇AABB关于猴痘病毒的指引文件,输血医学视频号上也发布过关于猴痘的视频(见文末),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 版)》,今天老邓就2篇关于猴痘的通讯文章学习摘要和大家分享。文章一:在非流行国家对猴痘当前疫情的理解与控制猴痘病毒(MPV)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少见,且一直并未受到重视。近期的广泛传播,导致了非洲以外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猴痘疫情。MPV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至少已经确定了两个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的死亡率不同,但最近的病例都与西非分支有系统发育关系。MPV通过人与人、动物或受病毒污染的尘螨接触直接传播。这种疾病通常是自限性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损伤和淋巴结病。本次疫情尚未造成死亡病例。建议使用分子技术检测MPV DNA进行诊断。美国至少有两种经批准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两种不同的疫苗,包括过去用于根除天花的疫苗和最近批准的基于减毒非复制病毒的新配方,可提供对MPV的免疫力。MPV传播的两种可能途径是动物-人传播和人-人传播。已发现呼吸道飞沫、与体液的接触、受污染的患者周围环境或物体以及感染者的皮肤损伤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关。天花病毒可以在体外长期存活,使床单和门把手等表面成为潜在的传播媒介。中非克隆的生殖数R0估计在0.6到1.0之间。尚未估计MPV西非分支的R0,但假设其低于中非分支。因此,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和在人群中的持续性是极不可能的,疫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畜共患宿主的溢出事件。几乎所有传播都可能发生在症状期。文章二:2022年的猴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威胁2001年猴痘发病率低至0.64/10万,2016年高达50/10万。病死率约为10%,中非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西非型。据报告,所有因猴痘而死亡的人都在非洲境内,非洲境外尚未报告任何致命病例。猴痘在人口统计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仅在10岁以下儿童中死亡,到2000年后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猴痘病变。未充分煮熟的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皮肤病变或接触受感染者污染的物体。猴痘或其他正痘病毒成员的性传播尚未得到证实。性传播更可能是与皮肤损伤者发生性行为时的密切接触而传播。宫内传播亦有报道。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最近授权使用替科维酯治疗猴痘,但该药尚未广泛使用。静脉注射西多福韦和布林西多福韦也可考虑用于治疗,布林西多福韦是更安全的选择。据报道,天花疫苗对猴痘有85%的交叉保护作用。随着人群免疫力的下降和公众无法获得第一代天花疫苗,新一代疫苗已经开发出来。ACAM2000和MVA-BN是两种获准在美国使用的疫苗。MVA-BN是专门为猴痘开发的,是基于改良安卡拉痘苗(一种痘苗病毒的减毒活疫苗)的非复制活疫苗。它在美国以Jynneos的形式提供,在欧洲以Imvanex的品牌提供,在加拿大以Imvamune的品牌提供。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重要的是避免与猴痘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医护人员的风险最大,尽早发现病例很重要。应对处理此类案件的医护人员强制规定个人防护装备。仔细处理样品极为重要。疫苗应该为高危人群储备。应强制对来自受影响国家的旅行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检疫。目前建议隔离期为3周。
(责任编辑:dawenwu)
关于猴痘病毒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