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前两天的推文咱们分别简单的介绍了红细胞血型抗原和抗体,今天咱们继续聊聊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的反应特点和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一种特异性结合的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 在体内主要表现为体液免疫应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在 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致敏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输血实验室检测的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在体外环境中进行,属凝集反应。 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因抗体多采用血清,所以也称为血清学反应。 由于抗原抗体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可采用已知抗原或抗体中的任何一方去检测未知的另一方。 抗原抗体反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 pH 、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或沉淀物,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实际上这两个阶段难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抗原抗体的反应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1、特异性 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它们以一种“锁和钥匙”的方式发生特异性结合。当这种所谓的“锁和钥匙”精确结合后,抗原抗体的空间吻合度就会非常的高,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反应强度,当“锁”和“钥匙”互不“认识”的时候则不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咱们不熟,退,退,退 2、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在抗原抗体比例相当的情况下,反应最彻底,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最多、最大。 3、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恢复为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由于抗原抗体反应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并不牢固,可以随时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来的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活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离子强度、pH和孵育时间等。 1、温度 冷抗体一般在2℃-10℃时反应最佳,能够凝集或致敏红细胞,这类抗体一旦环境温度升高就会从红细胞表面脱离,我们在做ABO血型鉴定反定型时,如果凝集强度较弱,可将试管放4℃半小时后再观察结果。大多数IgG类抗体和相对应的抗原反应最适温度为37℃,交叉配血、抗体筛查及鉴定等多在此温度下进行。当温度升高时,抗原抗体将发生解离,临床实验室通常使用45℃微热放散试验和56℃热放散试验两种方法。45℃热放散试验处理后红细胞损伤小、溶血程度低、完整性好哦,可使用抗人球蛋白法鉴定红细胞表型。56℃放散试验对红细胞损伤大、溶血严重,试验目的是为了获取红细胞表面抗体,主要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 2、离子强度 带负电荷的红细胞会在环境介质中(通常为生理盐水)吸附阳离子形成离子云,使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不易凝集。在输血实验室,我们可加入低离子盐溶液来增加抗原抗体反应的灵敏度,如Liss-抗人球蛋白法,或使用凝聚胺法进行抗筛、抗鉴及交叉配血等。 3、pH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值是在pH 6.5-7.0的范围内,而pH值6.0-8.0 范围也可接收。如超过此范围,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会很差。 4、孵育时间 不同血型抗体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各不相同,微柱凝集抗人球卡在37℃孵育时间通常为15分钟,而试管法在37℃孵育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 补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作用:红细胞上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活化补体发生溶血。溶血现象是免疫血液学上重要的补体结合反应,也是红细胞抗原抗体在体内外发生反应的重要指征,是肉眼可见的终点阳性反应结果,必须进行记录。补体介导的免疫溶血作用主要是输血时因输错血型,抗原抗体结合以后激活补体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之后,而导致了溶血反应的发生。
(责任编辑:dawenwu)
“嗨,你好呀!”“嗨,你好!咱们认识吗?”——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及影响因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