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外伤、分娩、大手术等病患,输血已经是常规操作,人们对此也觉得理所当然。虽然现抽现输的输血方式早已被摒弃,但不论是在影视剧作品里,还是生活中,有人身患重伤被送往医院,总还是会有亲人朋友撸起自己的袖子大喊:“医生,抽我的血!”
在最近热播的韩国剧集《太阳的后裔》中,也毫不意外地出现了输血的场面,甚至引发了网友“操作不专业”的吐槽。
可见,输血作为一种救命的手段,早已深入人心,输血急救的相关操作和标准也被许多人所熟知。但是,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至今才有约百年历史。算上之前走的那些弯路,从可以被称为“输血治疗”的临床治疗手段问世至今,也才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和医学中的其他门类一样,输血医学也经历了从蒙昧到开明、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历程。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类就察觉了血液的重要性。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体液学说在欧洲影响极为深远,人们认为血液中蕴含着生命、精神和力量。
古罗马流行格斗竞技,恢弘巍峨的竞技场遗址至今还伫立在意大利。在那时,一旦场上分出胜负,尤其当败者身负重伤、血流如注,观众们便会蜂拥而入,争相啜饮这位濒死之人的鲜血,认为可以借此获得这位斗士的强健体格和过人勇气。还有人认为鲜血具有恢复体力、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传说故事也同样层出不穷。
17世纪匈牙利的女伯爵伊莉莎白·巴托丽为了留住流逝的青春,利用贵族的强权和财富,先后将数百名少女在地下室放血,她则一边喝这些少女的鲜血,一边用来沐浴。这一真实事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游戏中的情节。
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血液有关的传统。比如“歃血为盟”,人们认为血液里寄托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约是不能反悔、不能违背的。又比如“滴血认亲”,那时人们还不了解血型、抗原与抗体等原理,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血液似乎与遗传有关。在中医典籍里,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最初的尝试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用血液治疗疾病,是在149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因患脑卒中而昏迷,众医生束手无策之际,一位医生建议用人血治疗,但当时医生们并不知道血液应该被注入血管,只是将血液从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这样的治疗当然无效,教皇于当年年底去世,而三名男孩也因失血过多而白白送命。
在15世纪后期,人们一度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症状都是因为“血中有毒”导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种治疗手段。“放血疗法”曾风靡一时,一直盛行到16世纪。
罗马教皇的医生们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环理论,直到1616年才由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发现,至今正好四百年。
哈维用动物实验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环流方向和运行途径,他在1628年和1651年发表了两篇有关血液循环的论文,人类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
输血的先河
1665年英国医生理查·洛厄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他把一只健康狗的动脉,和另一只放血后濒死的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健康狗的血液流进濒死狗的体内,让濒死狗活了过来。
这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觉得血液和精神、性格、灵魂存在联系。受到动物输血的启发,人们认为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能治疗麻风、溃疡等疾病,还能改变性格,治疗精神疾病。
最早的翔实的记录,就是1667年的几起输血手术。给狗输血的那位洛厄,尝试着把绵羊的血输给“癫狂症”患者亚瑟·科伽,希望让小伙子免除病痛,从某种角度来说,目的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科伽在几分钟内便一命呜呼了。
而在同一年,法国著名御医简-巴普提斯特·丹尼斯则首次成功地将动物血输给人类,他将羊血输给一位长期发烧的男孩,奇迹般地治愈了他之前嗜睡和精神错乱的症状。
随后他又将小牛的血液输入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东尼·莫里体内,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濒临死亡,幸运的是他挺过了那些高烧、休克,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
丹尼斯这两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热门,但在进一步治疗中,病人再次接受牛血后出现了发热、脉搏加快、肾部疼痛、黑色尿等典型输血反应症状并最终死亡,死者家属状告丹尼斯犯有杀人罪,1668年法庭判决,今后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进行输血。
后来,由于以各种方式将动物血输入人体的治疗,都因出现输血反应而造成许多例死亡,被证明是失败的,法国和英国都颁布法律禁止给人输血。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