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制备方法,虽然国外已应用多年,但国内属新技术引进。血小板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天津市血液中心,1994年应用机采血小板技术为临床提供血小板制品,每个制品收集量≥3.0×1011,占总制品数的75%[1]。机采血小板的收集量除受不同类型细胞分离机影响外,尚受诸多因素影响。笔者探讨CS-3000 plus细胞分离机分离血小板的程序设置、收集夹的使用及献血者血象等各种因素对血小板制品采集量的影响。以便找到合适收集量的最佳条件。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天津市自愿献血者,体检结果符合部颁标准,献血小板当天血小板计数>150×109/L。每次献出血小板数≥3.0×1011和200ml血浆,血小板为单程采集。献血小板间隔1个月,观察328例。机采前均作脂肪血检测,凡属脂血者,当天不能采血。
1.2 细胞分离机为CS-3000 plus(Baxter),密闭管道,分离夹TNX-6,收集夹A35、pL-30。全血流速50ml/min,ACD与全血比率1∶11,IDO值为6。
1.3 采用F-820血细胞计数仪(sysmex)检测献血者献血前血象。血小板制品的收集量以1∶5稀释后测定。
1.4 分组 对照组38例,实验组290例。将两组献血者献血前血小板计数输入分离机电脑,对照组血小板采集量3.2×1011(分离机原设置数据),设置处理全血终点量值。实验组血小板采集量分别设置3.5×1011为实验第一组,3.9×1011为实验第二组。用分离机计算出全血终点量值乘以0.40(设正常人血细胞压积值)计算出该献血者采集终点应处理的血浆量为血浆量校正值,以达到此校正值血浆量时的全血处理量为机采运行程序的终点。2 结果
2.1 对照组血小板制品收集量(表1)与献血者献血前Hb呈负相关r=-0.24,与血浆处理终点量值呈正相关r=0.36。
2.2 对照组、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别,实验第二组的pL-30、A35两种分离夹所采集的血小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7.7,t=7.1,P<0.01),见表2。应用pL-30分离夹采集的血小板数量,对照组、实验组均高于A35分离夹采集量(表2)。
2.3 实验第二组用pL-30分离夹采集血小板合格率>75%,合格率高于同组的A35分离夹、对照组和实验第一组(表3)。
表1 献血者血象对血小板收集量的影响
血小板收集量(×1011)
n
血小板(×109/L)
Hb(g/L)
全血处理量(ml)
血浆处理量(ml)
≥3.0
21
259.6±59.6
152.6±11.7
3401.6±551.0
1640.3±226.2
<3.0
17
251.7±60.1
167.5±16.6
3459.1±610.0
1435.6±280.1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采集量的比较
总例数 (n)
献血者血小板 计数(×109/L)
处理全血量 (ml)
采集的血小板数量(×1011/袋)
/t
pL-30
A35
对照组
38
267.5±60.6
3394.7±560.1
3.18±0.7
2.90±0.6
3.9
实验第一组
108
251.4±44.0
3849.6±926.2
3.21±0.5
2.92±0.6
2.8
实验第二组
182
252.5±50.5
3947.3±953.9
3.58±0.7
3.17±0.7
4.9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合格率比较
总例数
pL-30分离夹
A35分离夹
χ2
n
合格率(%)
n
合格率(%)
对照组
38
16
62.5
22
45.5
-
实验第一组
108
35
70.1
30
48.2
-
实验第二组
182
69
81.2
56
57.8
11.9
pL-30实验第二组血小板合格率高于对照组χ2=4.1 0.01<Ρ<0.025
2.4 实验第二组中依据校正值血浆量,处理全血量最终达到5000~7000ml者共21例,其中7例采集血小板仍<3.0×1011(用pL-30分离夹),献血者的Hb均>170g/L,血浆流速(13.6±1.4)ml/min。3 讨论
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收集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以血小板收集量≥3.0×1011为合格标准。观察到依据献血者献血前Plt计数电脑设置的全血终点量为对照组,所得血小板收集量与献血者献血前Hb呈负相关,与血浆处理量呈正相关。相关全血处理量内,献血者Hb越高相对血浆终点处理量越低,血小板收集量越少。启示献血者献血前的Hb含量直接影响着血小板的收集量。
参考Rogers[2]方法,提高全血处理量,笔者采用依据献血者献血前血小板计数,并假定血细胞比积为0.40(接近正常范围)时,欲达到理想采集量≥3.0×1011,最终应处理血浆量为校正值,以校正Hb偏高的献血者对血小板采集量的影响。在相同的献血群体中献血者献血前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应用同型分离机,除分离夹类型不同外,分离机的其他分离条件(IDO值等)均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采集血小板量3.5×1011的实验第一组的两种不同分离夹所采集的血小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其合格率<75%。而设置采集量为3.9×1011的实验第二组中的用pL-30分离夹所采集的血小板为(3.58±0.7)×1011,其合格率为81.2%,显著高于同组中用A35分离夹及实验第一组和对照组中的各类结果。同时pL-30分离夹显著优于A35分离夹的采集效果。
笔者发现,分离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献血者除脂血外,有7例Hb>170g/L,当血浆流速值在(13.6±1.4)ml/min情况下,即使采用pL-30分离夹,最终处理全血量>5 000ml其血小板制品仍不合格,因此建议这类献血者应改献全血。
血小板的收集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笔者推荐采用pL-30分离夹,用献血者献血前血小板计数,参考血浆量的校正值,决定终点全血处理量为宜,可准确地提高血小板收集及血小板制品的合格率。其他诸多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idmann FK.Standards for Blood banks and Transfusion Service.15th ed.Bethesda:AABB.1993∶11~20
2,Rogers RL,Johnson H,Ludwig G.Efficacy and safety of plateletpheresis by donors with low-normal platelet counts.J Clin Apheresis 1995;10∶194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