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全血比较全
目前称之为全血的是指把血液采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处理即为全血。
1)血液一旦离开循环系统到达体外,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为保存损害。全血要求储存在2~6℃的血液冷藏箱内,这可以使红细胞代谢活力降低,各种消耗减慢,寿命延长,各种全血的保存液主要是为红细胞而设计的。也就是说这些保存液在4℃条件下,只能对红细胞有保护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现在我们血站使用的抗凝保存液为CPDA(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溶液加腺嘌呤)保存期为35天,所谓的血液有效保存期为35天,是以输注后24小时所输到体内的红细胞存活率达到原来的70%为标准。
2)白细胞中对临床有治疗价值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很短,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在4℃的保存条件下,中性粒细胞最长不超过8小时,8小时后输入人体,它的吞噬功能,对炎症的趋化作用不明显降低毫无治疗价值。
3)血小板的保存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它是因为振荡才可以使血小板防止在血袋中聚积,失去止血活性,同时振荡使血小板在血液中进行气体交换防止血浆PH值下降(PH值6.0—7.4)否则血小板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而现在4℃条件下12小时大多数血小板失去活性。24小时丧失全部活性,实际上保存在24小时以上的全血中,血小板已经很少很少,而全无止血作用。
4)各种凝血因子,最主要的Ⅷ和Ⅴ因子,它们要求在—18℃以下条件才能保存其活性,而在4℃保存的全血中,第一天Ⅷ因子就丧失50%的活性,保存到第三天第Ⅴ因子活性也丧失50%。所以全血比较全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它仅仅含有红细胞和血浆,至于其它的成分,因不浓,不纯,含量不够一个治疗量难以产生效用。
与此同时,输“全血”还有以下不足
1、输全血是红细胞连同血浆输入,血浆可以扩充血容量,因此正常血容量的贫血病人输入大量全血或输血速度过快时,超过病人循环或心脏的负荷能力,可诱发充血性心力衷竭或急性肺水肿,对老年人,婴幼儿,危重病人这种危害性更大。
2、由于输入全血,全血中细胞碎片较多,易于激发血管内凝血机制,增加了高凝状态,甚至于血栓的发生,也就是输血反应中的肺微血管栓塞。再有全血的血浆中乳酸,钠,钾,氨等成他含量较高,若适应证选择不佳,如乳酸中毒,高钠,高钾,肝性昏迷潜伏期病人,其后患无穷。
3.全血中抗原物质,明显增多,特别是白细胞表面抗原,输入全血后,易产生同种免疫,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输血反应,或输血无效。例如:急性肺损作伤。还有一种致命性并发症:“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种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由输血所致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病快,疗效差,死亡率高达90%,多为一二级亲属间输血所致,这与直系亲属之间基因同质性较高有关。由于输入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C)的血液后,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然后向受血者发起攻击,导致宿主遭受严重病理损害甚至死亡。
全血适应症:
从现代输血观点来看,全血只适应于血容量不足而且有进行性失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的病人,这时全血既能补充血容量,又能提高血液携氧的能力。
全血禁忌证:
1.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2、贫血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3、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它器官移植的病人。4、年老体弱及儿童慢性贫血病人。
误区二、新鲜血
这个问题来源于过去的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也就是凡有输血指征者,输注新鲜血就好,而且认为越新鲜越好。什么是新鲜血呢?新鲜血的新鲜度难下定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主要决定因素是时间,而时间对于不同细胞成分是不一样的。
1、从红细胞来看,从慢性贫血病人纠正贫血,提高血红蛋白的角度出发,保存期内的血就可达到目的。
2、从白细胞来看,白细胞主要成分是粒细胞,输注保存8小时之内的全血还有治疗意义,超过就无任何功能了。
3、血小板需要22±2℃振荡条件下保存12小时,若在4℃功能很快就丧失了。
4、凝血因子,以其治疗中最常用的第Ⅴ因子为例,它十分不稳定,在4℃保存1天,活性丧失50%。
因此从以上情况看,新鲜血的概念,不同细胞成分则大不相同,补充红细胞——保存期内即为新鲜血,白细胞——8小时为新鲜血,血小板——12小时为新鲜血,凝血因子——24小时即为新鲜血,由此可见新鲜血是个相对概念。
1、目前,国际国内要求所有血液制品都必需进行乙肝,丙肝,转氨酶,艾滋病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测,而且要求检验两遍并由质控部门按规定抽检,合格方可出库,而血站不可能在当天提供所有结果,也就是说不可能提供24小时内的血。在美国五天以内的血就不会向临床提供。
2、献血者的血,有许多致热原,需要处理,倘若当天抽血,当天输入,发生输血反应的几率就大。还有许多病原体保存后可以被灭活,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可生存48~72小时,疟疾虫保存两周可部分灭活。所以输保存血比输新鲜血更安全。
新鲜血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就是,红细胞存活率接近正常,2.3—DPG(2—3磷酸甘油酸)接近正常,钾含量不高的血液即可视为新鲜血,通常认为CPDA保存在10天内的血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即为新鲜血。
当然在临床工作中有些病人是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它只适用以下几种情况。
1、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输血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输血者。3、严重心肺疾患需输血者4、急性失血伴有持续性低血压者。5、DIC需输血者。以上患者输新鲜血是因为需尽快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且不能耐受高钾考虑的。
这里所说的新鲜血也是以红细胞为主而不是全血。
误区三、剂量不够
输血量和临床用药一样,达到有效用药剂量才能获得预期的药效,否则病人未获药效却可能产生副作用。输血必须更加强调这一点。因为当给病人输血量不够时,病人不会获得预期的输血疗效,,但却要冒输血传播病毒和引起其他输血反应的风险,严重程度远大于大多数用药副作用。
第二节特殊情况的输血
临床上特殊输血的情况很多,对于每一个需要红细胞输注的患者都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特殊情况,确定输血方案都应该十分甚重,应全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而不应单纯只考虑改善贫血和组织供氧情况。以下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特殊情况下红细胞输注原则。
急性失血大量输血
不论是内科消化道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量咯血,还是外科严重创伤出血、妇产科产后大出血,临床有许多情况都需要在紧急抢救时实施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主要指以下情况:
①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进行输注血液替代治疗量达到患者的总血容量;
②3小时内进行输注血液替代治疗量达到患者的总血容量的50%以上;
③成年患者24小时内输注40单位以上的红细胞制剂;
④成年患者失血速度在150ml/min以上者。大量输血的定义不十分明确,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大,也很难用确定的指标进行量化。
1、临床特点。急性失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失血量越大、失血速度越快症状就越重。一般认为,失血量<15%血容量无休克症状;失血量>20%血容量有早期休克症状;失血量>30%血容量出现明显休克症状;失血量>40%血容量出现重度休克症状。
急性失血后,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起到“自身输液”作用。据测定,失血500~1000mL,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的速度达120mL/h;失血2000mL,500~1000mL/h组织间液转移到血管内,部分补偿丢失的血浆容量。与此同时,还有部分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因此,急性失血患者不但血容量锐减,而且组织间液也显著减
少。组织间液近似于晶体盐溶液,所以不用晶体盐溶液补充这种“额外”减少,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所谓对因治疗就是止血;所谓对症治疗就是抗休克治疗。抗休克治疗的关键是迅速补充患者有效的循环血量,疏通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即扩容治疗。由于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和补充组织间液都很重要,首批扩容液应选择晶体液,用量为失血量的3~4倍。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快速输注已被作为常规复苏措施广泛被临床采用。未充分补充晶体液之前不宜补充胶体液,理由是:
①有些胶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20%或50%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大于血浆,静脉输入后把组织间液的水分吸入到血管内发挥扩容作用,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组织间液脱水;
②人造胶体是多分散性胶体,所含分子大小不等,虽然较大的分子能停留在循环中维持扩容作用,但较小的分子迅速经肾脏排泄产生渗透性利尿,容易被误解为血容量已补足及肾脏功能改善,实际上这种利尿进一步加重脱水,容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量<30%血容量,一般不需补充胶体液。全血和血浆虽有扩容作用,但扩容时并不一定需要。
2、不宜大量输注全血。传统的观念认为,紧急大量输血时应首选全血,因为全血中含有各种血液成分。事实上,大量输注库存全血可能发生以下不良反应:
①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稀释性减少出现止血障碍或低凝状态;
②因大量输注库存全血中的血浆成分出现枸橼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钾、高血氨、代谢性酸中毒等;
③因快速大量输入未经复温处理的库存血出现低温状态;
④输入大量微聚体导致肺功能损伤或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⑤不同供者血浆中的血型抗体作用于其它供者红细胞导致的红细胞溶血;(举例说明)
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浆蛋白过敏反应、心功能衰竭、非心源性水肿、急性肺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盲目大量输注全血是不合适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病人的失血量过大,仍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病人可输部分全血。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病人,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正被纠正的病人。临床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
3、合理搭配成分输血。输血处理的措施是:
①在使用晶体液、胶体液充分扩容抗休克的基础上或同时,首选目前血库都常备的悬浮红细胞2~4单位作为紧急输注,争取时间缓解组织供氧不足的情况;
②临床输注红细胞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输血方案和患者血样进行更仔细的输血前检测,根据需要选择和预约其他红细胞制剂,如洗涤红细胞、特殊血型红细胞等,但要注意衔接时间问题;
③根据临床出血止血情况和有关实验检查,确定需要输注的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或其它凝血因子制品的时间和剂量;通常大量输血患者多需要输注1个治疗剂量或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和若干单位的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李志强教授认为输血2000ml,就应该输注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和10个单位冷沉淀,临床效果满意);血小板一般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要求在医院内37℃水浴解冻后最短时间内输注;
④稍后需要输注的红细胞制剂,多数情况下要提前进行复温处理,以减少库存低温对患者的影响;
⑤有条件情况下,建议选用能满足临床输血速度要求的微聚体过滤输血器。
4、注意事项。
①抢救过程中,要检测血压、脉搏、尿量及红细胞压积,有条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等,并据此调整输液、输血量及输注速度,避免输液、输血量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组织灌流,也避免输液、输血量过多,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②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输液、输血量及输注速度。
③失血量较大而单用晶体液及胶体液补充血容量时,需要注意血液过渡稀释的问题。因为血红蛋白低于40~50g/L,红细胞压积<0.20时,不仅会影响出血部位的愈合,而且易发生感染。
④抢救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积极想办法止血。
⑤注意大量输血时可能引起的合并症,如枸橼酸盐中毒、血钾改变、酸碱平衡失调、低温、免疫性溶血以及防止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⑥在扩容前采集血样,进行输血前的化验并留备交叉配血的需要,防止扩容后交叉配血出现假冷凝集现象。
二、RhD阴性患者的输血
(举例说明):一个男性肝癌患者,半年前曾因消化道出血输血800ml,4个月前因病情加重入院,血色素6克,住院期间因频繁消化道出血多次输血5000ml,未发现明显输血反应,但贫血逐渐加重,血色素将至2.5克。10天前到另一家医院,入院5天内输洗涤红细胞16单位,均为发现明显输血反应,输血期间的第三天查血色素为6克,第五天仍为6克,5天后再次输注洗涤红细胞2单位,出血寒战、发热、腰痛、茶色尿等溶血反应,进一步检测,确定患者为Rh阴性患者,经输注Rh血型配合的血液,逐步纠正了贫血血色素达到9克后出院。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子患者ABO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都陆续开展了Rh血型的鉴定,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医院并没有开展此项工作,Rh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上面这个病例就是忽视了Rh血型不合发生的溶血反应。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的另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D阴性是指红细胞没有Rh血型系列中的D抗原,在汉族人群中很少,约占3‰。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可致新生儿死亡,或死胎。虽然RhD阴性的人所占人口比例比较少,但由于一些医院在输血前没有常规检测Rh血型,因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临床问题较多,所以国家将Rh血型和ABO血型一样,被列入常规检验的血型之一。
由于RhD阴性人群所占比例较少,所以临床如果需要输注RhD阴性血液,血站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采集或到其它地方收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都能找到足量的ABO同型的Rh阴性血液。
1、相容性输注ABO不同型的RhD阳性红细胞。原则上,RhD阴性患者应输注ABO血型相同的RhD阴性供者红细胞。但是,在临床需要紧急输血又没有ABO血型同型RhD阴性红细胞血源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处理:
①选用RhD阴性、ABO血型相容的其他血型洗涤红细胞,如ABO血型患者可选用A、B或O型的RhD阴性洗涤红细胞输注;
②从出现概率高的近亲家属中寻找合适的RhD阴性红细胞的供者,但输注前最好进行辐照处理,预防TA-GVHD的发生;
③对第一次输血或没有被RhD抗原免疫的男性患者和不再生育的女性患者,经检测患者体内没有抗D抗体,确实需要输注红细胞抢救生命者,经慎重权衡利弊得失,可考虑暂时紧急使用配血相合的ABO同型RhD阳性的供者红细胞,但需要一次足量输注,避免少量多次输注。但也存在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的可能,输注后多数患者会被RhD抗原免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输血前用激素保护性输注或在输血后预防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2周后进行血浆置换;
④对将来需要生育的女性患者、儿童或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输注RhD阳性的红细胞后可产生免疫,将影响到日后的怀孕和输血治疗,输血时应尽量避免含有RhD阳性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各种血液成分输注(包括机采血小板);
⑤体内已产生抗D抗体的患者,不能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否则可能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但需要输注血小板时,可选择RhD阳性供者的机采血小板,因为血小板上并没有发现有RhD抗原的存在,且机采血小板中的红细胞微量,因此不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微量的红细胞溶血并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
⑥患者有明确指征需要输注血浆、冷沉淀时,可选用ABO同型RhD阳性供者的血浆、冷沉淀制剂输注,但不能排除RhD阴性患者被残留在血浆中微量红细胞碎片的RhD抗原免疫的可能。相反,RhD阳性的患者不宜选用RhD阴性的供者血浆或冷沉淀,因为RhD阴性的供者血浆中可能存在抗D抗体,会破坏RhD阳性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导致溶血,RhD阳性的供者血浆中则不存在抗D抗体。
三、孕期输血的特殊注意点。
妊娠期的生理特点。血容量随着孕期增长而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到高峰,约增加35%,平均血容量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在增加的血容量中血浆约增加1000ml,而红细胞仅增加500ml,因此孕期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约为3.6×1012/L,血红蛋白值为110g/L,红细胞压积下降至0.31~0.34,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加。白细胞从早引起即开始增加,直至妊娠后期达到高峰,约为(10~15)×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在妊娠期的变化结果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血小板计数随孕期增加而逐渐下降,妊娠后期较为显著。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许多凝血因子增高,其中纤维蛋白原最明显,随妊娠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最高可达4~8g/L。
1、应尽量避免输血。妊娠期输血应严格掌握指征,可输可不输者坚决不输,以降低或避免同种免疫和病毒感染的可能。
2、注意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妊娠、分娩、流产和产科手术等经历次数越多,体内产生血型抗体的可能性越大,这亦包括不完全抗体,因此经产妇和曾有输血史者,在配血时除了做盐水介质交叉配合实验外,还应做胶体介质或抗球蛋白交叉配合试验。
3、应输注同型的血浆或血小板制剂。输注血浆或血小板时必须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RhD阴性妇女应输注RhD阴性的血浆,以避免妊娠胎儿产生同种免疫反应。
4、夫妇双方均应常规检查血型和血型抗体。根据血型及其抗体的滴度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对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5、应注意防止输血反应,高血容量和高凝状态引起的不良后果。妊娠期输血易于发生不良反应。同时由于孕期血容量增加,血管反应性增强以及凝血机制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变化,在输血时应全面考虑避免过高循环符合的不良后果和促发DIC的病理因素。
四、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红细胞输注
1、慎重处理输血与心功能不全之间的矛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主要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博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也可能伴有血管阻力增加;贫血时心功能代偿能力差或没有代偿能力,组织能否得到足够的供氧,主要取决于循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红细胞释放氧的能力;如果患者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疾病,保证一定量的血红蛋白水平更为重要。有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的指征与其他贫血患者不同,可能血红蛋白浓度<100g/L时就需要输注红细胞。输血有风险,有传播疾病和发生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血,可能需要重点权衡的利弊之一是,如何解决输血增加循环负荷与不输血或少输血会影响心肌供氧、加重心功能不全之间的矛盾。
2、参考处理原则。决定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应该有区别地进行分析处理:
①伴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100g/L时,可能其他组织供氧情况还好,但心肌供氧能力可能已经不足,通过其他手段治疗并不能改善,可能通过输注红细胞可以明显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状况,可以慢速输注红细胞,动态观察病情改善情况,有效时逐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②外周循环负荷过重的患者,输血可能加重循环负荷、加重心功能不全,即使组织器官供氧不理想,也应先处理循环负荷问题,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红细胞输注;
③血容量不足的心功能不全,在有明确的输血指征时,应在晶体、胶体充分扩容的基础上,适当输注红细胞,以改善组织器官的供氧;
④长期慢性贫血的患者,贫血加重时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应适当给予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组织供氧和心功能状况,但输血指征应从严掌握。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分析时应综合全面考虑,决定输血后,宜选用红细胞制剂,可以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决定红细胞制剂品种,而不宜选用全血输注;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时,也应首选容量少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不宜盲目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特别是普通冰冻血浆。
五、严重肝病患者的红细胞输注。
严重肝病的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贫血,如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时可能需要大量输血。输注全血、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剂中的枸橼酸盐、磷酸盐、腺嘌呤、氨、乳酸等物质可能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库存时间较长的全血、悬浮红细胞,还可能加重高血钾、酸中毒,输入的年老红细胞在体内被破坏、溶血增多还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肝脏对胆红素处理的负担;大量输血时,凝血因子可能被进一步稀释加重止血障碍。因此,严重肝病贫血患者的输血宜选用库存时间较短的红细胞制剂,必要时进行洗涤处理,减少血液保存液成分及库存血液代谢产物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宜采用库存全血;由于严重肝病的患者多有凝血因子的缺乏,主要是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的缺乏,因此大量输血或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时,应选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或合适的凝血因子制品输注,不宜选用普通冰冻血浆,因为普通冰冻血浆没有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Ⅷ等。严重肝病的患者多并发心、肾功能不全,决定输血方案时应综合考虑。
六、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输注。
肾性贫血治疗主要是改善肾功能状况、减少血液中的毒素、补充外源性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大多数尿毒症患者的贫血有一个较长时间逐步加重的过程,患者对贫血的耐受适应性强,通常不需要输血治疗。贫血严重时,通常血红蛋白水平≤60g/L才考虑给予红细胞输注,伴有心肌缺血、脑组织缺血、性功能不全等其他表现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输血方案。需要输血时,宜选择红细胞制剂,不宜选用全血,以减少不必要的血浆输入,增加患者肾脏负担;尿毒症的患者水潴留严重,对控制输液量有严格的要求,钾、钠的排泄能力较差,同样需要严格控制入量,红细胞保存过程中产生的氨、乳酸等代谢产物都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因此宜首选洗涤红细胞制剂,并尽可能适量减少用于悬浮洗涤红细胞的生理盐水。对将来有可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还应增加过滤去除白细胞处理,减少HLA同种免疫机会,减少将来移植和配血配型的困难。
七、新生儿及幼儿患者的红细胞输注
1、慎重制定输血方案。决定新生儿及幼儿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或换血治疗及制定方案时应随风慎重,其主要原因有:
①新生儿循环血液内可能含有母体的某些IgG型血型抗体,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抗A,抗B,抗A、B或抗D抗体几种,可能还有其他不规则抗体或者是联合存在;
②新生儿及幼儿患者的血容量少,控制出入平衡和剂量掌握是输血或换血治疗的关键,控制不好可能直接导致患儿死亡;
③新生儿及幼儿患者的体温调节系统不成熟且调节能力低,即使较小剂量的输血也不能忽视输血温度的控制;
④新生儿及幼儿患者的免疫机制不完善,是TA-GVHD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选择近亲供者血液时发病率更高;
⑤新生儿及幼儿患者对高血钾、高血氨、低血钙、枸橼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十分敏感;
⑥预防输注细菌污染血液导致的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也同样重要。
因此,输血前应认真仔细制定输血方案,详细做好输血前检查,包括ABO、Rh及有关的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疑难配血实验,而不要局限于普通的交叉配血。新生儿输血前还应对母体血型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母亲的输血史和妊娠史;选用红细胞制剂时,应尽可能选择库存时间短、去除白细胞的品种,必要时应增加洗涤、辐照处理;尽可能选择能滤除微聚体的输血器,输注红细胞前应进行复温处理;不宜选用全血,对既需要补充红细胞又需要保存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的患者,可选择合适的红细胞制剂、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制品或白蛋白制品等搭配分阶段输注,而不是混合在一起输注。
注:新生儿输血的计算公式:输注的悬浮红细胞量(ml)=〔期望Hb值(g/L)-实测Hb值(g/L)〕×体重(kg)×0.3(若输全血为0.6)
2、首选O型洗涤红细胞。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输注红细胞时,不论新生儿的ABO血型是否为O型,都宜首选O型洗涤红细胞制剂,同时要兼顾考虑其他不规则抗体情况应根据具体血源而定;选择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输注时宜首选AB型。
RhD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时,宜首选O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但往往血源不容易保证,因此要结合母体的ABO血型和孕期产生的IgG型血型抗体进行选择;如新生儿血型为AB型RhD阳性,母体为A型RhD阴性,则新生儿只宜选择O型或A型的RhD阴性洗涤红细胞,不宜选择B型或AB型的RhD阴性洗涤红细胞,因为新生儿体内还可能存在来自母体的IgG型抗B抗体。洗涤处理红细胞并不能取代白细胞过滤、血液辐照等处理的作用。
(责任编辑:labweb)
成分输血的误区
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