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是什么?”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毛群安司长解读为“科学与艺术在巅峰上的握手”。于近日在京召开的2016年临床输血优化恳谈会上,毛群安司长强调,如何把高大上的专业问题,特别是如“输血优化”这样已成为社会问题的话题,转化为患者、公众均能理解的知识,需要各界的思考与行动。
毛群安司长、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郝阳总经理、北京友谊医院骨科郭艾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汪德清教授,《医师报》张艳萍常务副社长、沈阳三生制药相关领导从政府、专家、媒体、企业层面,针对临床输血优化的应对之道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频繁曝出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而中国的献血率在全球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民众献血误区、城市血荒频现、“血头血霸”乱象……当前中国,诸多献血窘境亟待破解。
当前为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应坚持“开源节流”,一方面扩大无偿献血宣传,完善献血激励机制,保障献血机构设备和人员配备,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血液使用监管。建立安全有效的用血保障体系,用血质量监控和不断改进机制。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节约稀缺资源,安全有效输血。
此次,人民卫生出版社在骨科郭艾教授、输血科汪德清教授等来自国内40余名专家大力支持下,主持了关于临床输血优化的专家讨论,旨在通过骨科作为试点科室,优化现有大手术输血管理,降低输血量,减少对血库的依赖,通过节流方式缓解用血的压力;同时,通过对稀有血型患者公益捐助,减轻患者手术输血需求,改善现有突出的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困难的临床压力。
骨科专家力推骨科贫血规范诊疗
临床发现,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髋关节病变(TKA/THA)经保守治疗失败的中老年患者及各种破坏性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减轻疼痛、重建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TKA/THA目前国内开展较普遍,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患者术后贫血发生率及异体输血需求均较高。如果贫血状态得不到纠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致残率及死亡风险。因此,在TKA/THA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郭艾教授介绍中国骨科专家制定的临床贫血诊疗相关指南即将问世,以求规范骨科围术期贫血的管理,优化输血方案,大幅降低输血量,减轻血库用血压力。目前,异体输血是我国骨科临床医生改善TKA/THA围术期贫血的常用手段,输注红细胞可以快速纠正贫血。
输血科专家掌控优化输血的关键步骤
汪德清教授指出,目前,医疗用血供应紧张,医疗机构对输血指征要求亦日趋严格。根据国内围手术期输血规范推荐:Hb>100 g/L,不必输血;Hb<70 g/L,才应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Hb 70 g/L~100 g/L时根据患者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在这样的国情下,为减少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对异体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输血专家、国内输血领先技术企业纷纷关注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探寻合理可行的节血方案。
汪德清教授也直言,目前国内输血领域亟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进展。希望国家政策层面对于输血科人才培养以及科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撑,未来应开展多中心、单病种、多变量、大样本的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相关的围术期节血方案的共识,以利于该学科的未来开拓与发展。
媒体助力输血的科学传播
《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张艳萍表示,优化、科学、节约输血的宣传是专业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医师报》持续关注该领域的进展与讨论,未来还将继续关注输血行业的人才建设,行业地位,以及科研的发展!她呼吁,更多媒体加强该领域的报道,改变中国血荒现状,实现社会责任!
实现优化输血 践行社会责任
据悉,《中国关节置换围术期贫血诊疗指南》即将面世。目前,我国每年20~30万台TKA/THA手术,如10%的手术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将至少可以节省输血量12,000,000ml,对目前血荒的困境起到很大的缓解。
沈阳三生制药相关领导宣布,2016年将无偿提供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给我国稀有血型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纠正贫血,以给这些患者以最实际、最有力的支持。
另外,在此次恳谈会上,通过专家深度访谈、专栏宣教、新闻报道、知识传播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的呈现给在座专家与媒体代表。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