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在前天和昨天的推文里,咱们分别简单的聊了聊红细胞血型抗体检测的意义与方法选择和交叉配血的意义与方法选择,今天,如果不聊聊红细胞血型抗原的话,那小编的强迫症可能就又要犯了 (由于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内容过于宏大,小编知识水平有限,只能简单聊聊小编认知里的血型抗原吧)。 曾几何时,提到“血型”二字,小编脑袋里冒出来的就是ABO,直到后来,学习了输血相关专业的课程后,才明白,除了ABO之外,还有Rh、MNS、Kidd、Duffy、Lewis、Kell、P等众多血型系统。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际输血协会(ISBT)已经确认的血型抗原有378个,其中由345个红细胞抗原构成43个血型系统,另外还有5个血型集合的14个抗原,以及2个血型系列中的低频率(700系列)的16个抗原和高频率(901)系列的3个抗原(小编暂时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如果哪位小伙伴知道最新的数据,麻烦在留言区告诉小编呀,谢谢 )。 那么,血型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广义的血型是指血液中各种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蛋白,血清酶等。而我们临床输血工作中所说的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血型,即能以抗体来分类的红细胞抗原表型。那血型系统又是什么呢?是指被一个单独基因座位或两个以上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上的基因编码的抗原。例如,编码A、B抗原的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编码Rh抗原的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它们在减数分裂时独立传递给后代。血型集合是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的一组血型抗原,但又提供不出该抗原可以独立遗传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为一个血型系统。血型集合是一个过渡性名词,当血型集合中的抗原被证实可以独立遗传时便可将其归为相应的血型系统。血型系列是指目前尚不能归为血型系统及血型集合的血型抗原。血型系列中的血型抗原根据抗原在一般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分为低频率抗原700系列和高频率抗原901系列。低频率抗原在一般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小于1%,而高频率抗原出现的频率大于99%。 血型抗原的生化特性:依据生化特性的不同,红细胞血型抗原可以分为两为,一类是由糖分子结构决定的血型抗原,如 ABO , Hh , Lewis , P ,I 等血型。另一类是由蛋白质结构决定的血型抗原,如 Rh , MNS , Kell , Kidd , JK 等血型。 血型抗原的分布:由糖分子决定的红细胞血型抗原分布极广,可分布在除中枢神经细胞外的各种组织器官、体液和分泌液中,故又称作组织血型,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蛋白质抗原绝大多数分布在红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来源的血细胞上,故又称作器官血型。如,Rh血型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表面,是红细胞专属抗原。 影响血型抗原性的因素:1、抗原位点数,抗原位点数影响红细胞对相应抗原抗体的反应强度,抗原位点数多的抗原性强,在医学上也更为重要。如,ABO系统的A、B抗原位点数远高于其他系统的抗原,因此,ABO血型是临床输血中最重要的血型;2、剂量效应,纯合子反应强效价高,杂合子反应弱效价低;3、位置效应;4、复合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临床意义: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会出现由于红细胞血型不合而引起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等输血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将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红细胞血型称为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常见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有ABO、Rh、Duffy、Kidd、MNS、P、Lewis等血型系统,在这些血型系统中都发现有导致输血反应的相应抗体。红细胞血型抗原分布频率与人种、地域等有关。如Rh(D)抗原,在我国汉族人群中阴性率约为0.3-0.4%,但在欧美白种人群中阴性概率则约为15%。红细胞血型的临床意义是否显著,需从多方面评价,比如,某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抗原的表现频率,以及产生抗体的频率以及由相应抗体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责任编辑:dawenwu)
红细胞血型抗原简介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