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制剂使用标准1.功能:具有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缓解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2.适应证:适用于改善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缺氧症状,以及病理性红细胞成分置换,如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寄生虫感染(疟疾、巴贝西虫病等)、镰状细胞贫血等。不适用于药物治疗有效的贫血;也不应作为扩充血量、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人体状态的治疗手段。二、临床表现1.急性贫血(1)症状:贫血原因不同,表现有差异。1)急性失血常出现心悸、出汗、口渴、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呈休克状态。2)急性溶血常伴发热、腰疼、腹痛、尿色加深或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因胆红素脑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昏迷。3)急性造血功能障碍者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的症状。(2)体征1)急性失血:皮肤湿冷、苍白或紫灰色斑;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2)急性溶血:皮肤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巩膜和皮肤黏膜黄染。3)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皮肤苍白,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及各种感染的体征。2.慢性贫血(1)症状:头晕、乏力、耳鸣、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嗜睡、神志不清或昏迷。(2)体征:脸色、眼睑结合膜、唇黏膜以及指甲苍白。1)Hb<70g/L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尖区和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2)Hb<30g/L时,可有明显的全心扩大,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甚至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各种不同类型贫血的特殊临床表现1)严重缺铁性贫血可有皮肤毛发干燥、萎缩,指甲扁平、不光泽、脆弱易裂、反甲等。2)巨幼细胞贫血可有舌炎、神经炎、急胃肠道症状。3)再生障碍性贫血除贫血外,还有因粒细胞缺乏引起的感染、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4)慢性溶血性贫血有黄疸和肝脾大。三、监测指标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四、监测方法1.观察贫血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2.输血前、输血后48小时内检测Hb、HCT。五、疗效评价1.疗效评价内容(1)输注红细胞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2)贫血症状和体征是否得到改善?(3)红细胞输注的剂量是否不足或过量?(4)决定输注红细胞需求的因素是否依然存在?(5)是否需要继续输注红细胞?(6)是否发生与红细胞输注有关的不良反应?(7)发生不良反应时查找、分析原因,将抢救处理过程记录于病历,并书面报告有关部门。2. 疗效判断标准如果与输血前比较,Hb 未升高到预期值 ,[Hb 预期值 = 供者 Hb(g/L)× 输入量 (L)/ 患者体重(kg)×0.08(L/kg)],并且在排除 继续失血、血液被稀释等原因,且临床未见溶血输血反应体征后,即视为红细胞无效输注。(1)对于一个体重60kg、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输注2U红细胞(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理论上可提高Hb浓度10g/L左右,增加HCT3%。(2)由于每袋血红细胞的含量、Hb浓度和HCT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又由于各种类型红细胞在去白膜、过滤、洗涤过程中红细胞丢失10%~30%。可采用下列公式来判断升高理论值。 [Hb 预期值 = 供者 Hb(g/L)× 输入血量 (L)/ 患者体重(kg)×0.08(L/kg)]注:以全血计算,各种红细胞制剂折算为对应原料全血量。0.9为检验误差。成人按0.08L/kg计算血容量,儿童按0.09L/kg计算血容量。(3)红细胞用量评估公式:输入红细胞(U)=患者体重(kg)×0.08L/kg× [Hb 期望值g/L—目前Hb (g/L)]÷25举例:计算体重60kg患者,目前Hb 50(g/L),输注多少U红细胞(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Hb 期望值100g/L理论值是多少?红细胞(U)=60(kg)×0.08L/kg× [Hb 期望值100g/L—目前Hb 50(g/L)]÷25(4)罗列出不同体重提升Hb50g/L所需计算用量。 3.疗效(1)有效(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输注红细胞后24~48小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或恢复正常。2)Hb、HCT增高,达到或高于理论值。3)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或恢复正常,且Hb、HCT升高,达到或高于理论值。(2)无效(须同时符合)1)输注红细胞后24~48小时,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2)Hb、HCT增高值低于理论值或不升或反而下降。3)排除失血、输液稀释及溶血等情况。4.影响红细胞疗效的因素(1)免疫因素1)红细胞输注的效果与病人的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既往输血次数、输血剂量、是否有输血反应、妊娠次数等具有相关性。2)通常输血次数>3次或(和)输血量>10U或(和)妊娠次数>2次,产生同种抗体的机会明显增加,输注疗效明显下降。3)稀有血型漏检,如稀有血型漏检,如AB0、RhD亚型漏检;不规则抗体和/或交叉配血漏检;产生自身抗体、药物抗体等。(2)非免疫因素:发热、感染、DIC、骨髓移植、肝脾大和药物等因素,使红细胞消耗与破坏明显增加,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如过敏也会导致输注疗效明显下降。(3)其它以及因血液代谢引起的血液质量差异。六、预防处理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用血,避免输血反应及不必要的血液浪费。2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采用精准配型输血。3红细胞输注无效要及时分析原因,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暂停输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必要时增加其他内科治疗措施。4血液质量监测,全程冷链保护,医护人员从输血科(血库)取完血液后,应及时给患者输注,不可在室温放置太久,以免温度造成输血无效。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R/OL]. (2001-11-08) [2018-07-13].[2] 刘景汉 , 汪德清 , 兰炯采 . 临床输血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442-443.[3] CARSON J L, GROSSMAN B J, KLEINMAN S, et al.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ABB[J]. Ann Intern Med, 2012, 157(1): 49-58.[4]刘景汉 , 李志强 , 王海林. 临床单病种输血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7:[5]曹廷卉, 王广杰. 红细胞输注的疗效观察与输注无效的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 2015, 28(10): 1241-1243审核:输血小医生
(责任编辑:dawenwu)
红细胞输注疗效评价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