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 1. 2 中度反应的处理鉴别诊断和调查与重度ATR相似。患者症状和( 或) 体征能用其他明显原因解释,或患者以往具有经过调查证实的类似且不严重的输血反应除外。只有在全面临床评估后方可继续输注涉嫌血液单位。对多数病例的审慎做法是停止输血或更换其他单位血液输注。
2. 9. 1. 2. 1 中度发热强推荐9: 患者持续存在中度发热的症状或体征[体温≥39℃或升高≥2℃,和( 或) 全身性症状如畏冷、寒战、肌肉酸痛、恶心或呕吐],宜考虑细菌污染或溶血反应( 1C) 。
【解读】根据ISBT/IHN的标准,中度发热的判定标准是体温≥39℃或比基础体温升高≥2℃和( 或) 全身性症状,如畏冷、寒战、肌肉酸痛、恶心或呕吐。如果是短暂性发热,且对症治疗有效,那么细菌污染或溶血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发热持续,则应考虑细菌污染或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和ABO 不相容性输血所致溶血的处理见上述重度反应部分,发热反应的对症治疗见下文轻度反应部分。
2. 9. 1. 2. 2 中度过敏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呼吸困难表现,但没有严重到危及生命。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吡胺口服或静注可奏效; 吸氧治疗和短效吸入性β2受体阻滞剂可能有助于缓解呼吸系统症状。
2. 9. 1. 3 轻度反应的处理弱推荐10: 仅有轻度发热反应的患者建议口服扑热息痛( 成人500 ~ 1 000 mg) 。轻度过敏反应患者建议减慢输血速度和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 2C) 。
【解读】1) 轻度反应的定义是生命体征无变化或轻微改变,如仅体温≥38℃且比基础体温升高≥1 ~ 2℃和( 或) 掻痒或皮疹但没有其他症状( 图1) ; 这些患者在直接观察下可以重新开始输血。2) 至今没有关于输血相关发热症状对症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经验提示,扑热息痛退热有效,但对畏冷或寒战等症状的缓解效果不佳。1 篇关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非输血相关发热的系统评价提示,这类药物对对畏冷或寒战等症状的缓解效果较好。每个病例均宜对用药风险和反应严重性做出评估和权衡; 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应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3) 至今没有关于皮肤症状治疗方法的试验报告,但临床经验提示无其他症状的皮肤反应( 如瘙痒或皮疹) 患者可以继续输血。减慢输血速度和使用全身性抗组胺药可能有益。
2. 9. 2 ATR 的实验室检查
2. 9. 2. 1 实验室检查方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反应的严重程度。除轻度过敏或发热反应外,《指南》建议,对于没有类似的非严重输血反应既往史的患者,一旦考虑出现输血反应,其调查方法均为标准组合检查结合其他症候群检查( 表4) 。应将检查的紧急性和临床详细情况告知实验室,以便在必要时可快速获得检查结果,帮助做出继续输血风险的评估和急性事件处理的决策。应遵从地方和国家指南要求采集和标识血液标本。如果中度发热症状持续存在,宜考虑细菌污染或溶血反应,相关血液宜退回实验室进一步调查,并立即联系血站,以便其召回与该血液有关的其他成分。然而,如果发热症状只是一过性,且仅对症治疗即使患者恢复,则很少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较为严重的输血反应的可能性。
2. 9. 2. 2 标准检查弱推荐11: 所有中度和重度输血反应均建议做标准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和尿血红蛋白检查) ( 2C) 。
【解读】标准检查可提供基础数据,供临床病情一旦恶化时比较,也帮助早期发现溶血反应或血小板输注无效。
2. 9. 2. 3 症候群的检查强推荐12: 如果中度发热症状持续存在,宜将有关血液送回实验室做进一步调查。宜立即联系血站,使其能够及时考虑召回与该血液有关的其他成分,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做相容性试验和细菌培养( 1C) 。
弱推荐13: 对于中重度过敏反应患者,建议测定IgA。如果筛查发现IgA 含量低且不存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建议采用更敏感的方法做确证试验,并检测IgA 抗体。建议与过敏症专科医师或免疫学医师讨论具有IgA 缺乏症的ATR 患者的后续诊疗方案( 2C) 。
【解读】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是输血反应分类做进一步检查( 表4) 。
2. 9. 2. 4 人类白细胞抗体( 抗-HLA) 、人类血小板抗体( 抗-HPA) 或人类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 抗-HNA) 检测强推荐14: 不存在相应疾病( 血小板或粒细胞输注无效,或急性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的ATR 患者,不推荐检测抗-HLA、抗-HPA 或抗-HNA( 1B) 。
【解读】ATR 患者很少具有这些抗体,因此不推荐常规筛查( 表4) 。
2. 9. 3 反复出现输血反应患者的处理尽管缺少证据,对于少数反复出现发热或过敏反应的患者,仍常考虑输血前用药和( 或) 采用洗涤或去除血浆的血液成分。
2. 9. 3. 1 FNHTR 弱推荐15: 对于反复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建议预防性用药———在预计反应出现前1 h 口服扑热息痛,或对于有明显畏冷、寒战的患者给予非甾类抗炎药。宜对每个病例做评估,权衡其用药风险和反应严重性。对于持续出现反应的患者,建议试用洗涤血液成分( 2C) 。
【解读】1) 口服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500 ~ 650 mg)预防FNHTR( 包括初次和再次) 报告文献的质量较差,结果不一致。关于扑热息痛预防性用药是否能够降低患者发热反应发生率,有效与无效的研究报告数量相当。
口服扑热息痛对于有无发热反应既往史患者的发热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几乎没有扑热息痛用药时间( 药物活性高峰在口服后30 ~ 60 min) 的研究资料。一些研究显示扑热息痛并不能预防炎症反应如畏冷和寒战。在储存前去除白细胞血液应用之前,Heddle和Vo 等认为去除血浆可降低FNHRT 发生率,但最近没有文献支持这一做法。2) 尽管缺少明确的证据,但如果FNHRT 反复出现,可采用的措施包括在预计FNHRT 出现前1 h 口服扑热息痛( 首选) 或使用洗涤血液成分。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红细胞输注相关畏冷或寒战患者有效,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慎用。每个病例均宜做评估,权衡用药风险与反应严重性。
2. 9. 3. 2 过敏反应已有数项( 包括1 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关于预防过敏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否具有输血过敏反应既往史,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 预防性用药都
是无效的,但是这一预防性用药习惯在美国很普遍。
至今没有激素类药物使用的研究报告。Azuma 等的1 项前后队列研究和Heddle 等的1 项血小板输血反应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特性分析显示,与储存前去除白细胞比较,输注去除血浆( 洗涤) 血液成分可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
2. 9. 3. 2. 1 轻度过敏反应弱推荐16: 对于反复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的患者,无证据支持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或激素。建议排除其他原因( 如药物或乳胶手套过敏) 所致的过敏反应( 2C) 。
【解读】没有证据显示预防性用药有益。具有轻度过敏反应既往史的患者,可直接输血,无需预先用药。如果再次出现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全身性抗组胺药物,如口服或静注马来酸氯苯吡胺,可能对部分轻度反应患者有效,也可采用针对更为严重的过敏反应的干预措施( 见下文) 。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