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

1,018

辛永红,刘 强,郑秀峰 2006-4-25 21:36:42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1月 第5卷 第1期 关键词:血液
    [关键词] 血液;病毒灭活;输血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不仅是输血医学和临床治疗学追求的期望目标,也是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极端敏感的永恒课题。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主要表现  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II、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1.2  影响因素  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现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

   3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方法

    3.1  血浆病毒灭活  多年来国外应用:巴斯德液态湿热灭活法:血浆+保护剂60 ℃ 10 h;有机溶剂/洗涤剂(S/D)法:混合血浆+TNBP/Triton 100 30 ℃ 4 h植物油萃取或固相层析出S/D;膜过滤法:多层微孔复合材料等技术对大量的不同人份的混合血浆和各种血浆蛋白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已取得明显的效果(病毒滴度下降),对脂质包膜(HBV、HCV、HIV等)和非脂质包膜(HAV、细小病毒、B19等)病毒均可灭活(湿热灭活法),或仅对脂质包膜病毒有效(S/D法),同时蛋白结构无变化,凝血因子(V:C、Ⅷ:C、Ⅳ:C)回收率>75%,上述方法均已应用于大生产,但处理难度大,费用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用单袋血浆(100 ml、200 ml)的病毒灭活。光化学法:亚甲兰+可见光照射(MBP)。由于目前全国各地血站供临床使用的血浆均为单人份血浆,其可能内含的脂质包膜病毒,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为了克服此危害,必须对脂质包膜病毒灭活。大量实验数据证明,用亚甲兰光化学处理血浆可完全灭活血浆内所含的VSV和Sindbis病毒。(这两种病毒是国内外公认的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指示病毒,其中VSV是HIV的模型病毒,Sindbis是HCV的模型病毒,均为RNA脂质包膜病毒。)病毒滴度下降>610 g TCID50,同时也表明血浆主要凝血因子(Ⅴ、Ⅷ、Ⅸ)的回收率>80%,白球蛋白的回收率>90%,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化。

    3.2  红细胞病毒灭活  血卟啉、酞菁类化合物;酚噻嗪类化合物(MB、DMMB);FRALE S303—pH调节。目前,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中,光化学方法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

    3.3  血小板病毒灭活  硫堇+可见光照射;8甲氧补骨脂+UVA;S59+UVA。

    4  光化学方法灭活病毒的机制        主要是依靠光敏剂在光照下产生的单线态氧或自由基氧化损伤病毒的分子结构,从而杀灭病毒。各种光敏剂的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如补骨脂内酯衍生物主要产生自由基(一类机制)[2],酞菁类光敏剂主要产生单线态氧(二类机制)[3],而酚噻嗪类光敏剂可能同时涉及两类机制,例如单线态氧和光敏剂介导的自由基可能都参与了亚甲兰(MB)光化学处理对M13噬菌体的灭活[4]。

    5  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输血可以传播疾病,特别是输血过程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更是令各国政府十分头疼,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已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许多国家已把预防和控制HIV感染作为国家生死存亡的一项重大国策。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和新病毒不断被发现,从而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仅上海为例,每年有15万人次~20万人次接受输血,其中约40%输注血浆。目前全国供血量约为1 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几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另据Klein(1998)报告血浆输入的危险程度为10 000单位可发生7.5次不良反应,每1 000名接受输血的病人中有3.7起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是实现安全输血的唯一途径。

    6  展望

    实现安全输血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是每一位输血工作者追求的崇高目标。目前,我国在血浆病毒灭活上已建立了成熟的方法,亚甲兰荧光病毒灭活方法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并已进入临床使用;在红细胞病毒灭活的研究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血小板病毒灭活也已进入临床实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NAT血液筛选技术的开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方法的全面应用,我国的输血传染病的发病率会进一步降低,输血作为一种救死扶伤的治疗手段,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飞,王憬惺.光化学方法灭活血液细胞成分中的病毒[J].中国输血杂志,1999,12(4):264.

    [2]  Goodrich RP,Platz MS.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photoactivated drugs for sterilization of blood products[J].Drugs of the Future. 1997,22(2):159.

    [3]  Rywkin S,Lenny L,Goldstein J,et al.importance of type I and type II mechanisms in the 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 of viruses in blood with aluminum 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s[J].Photochem Photobiol,1992,56(4):463.

    [4]  Abe H,Ikebuchi K,Wagner S J,et al.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both type I and type II mechanisms in M13 virus inactivation by methylene blue hotosensitization[J].Photochem Photobiol,1997,66(2):204.

    (济南市第四医院,泰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