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发生丙型肝炎及疟疾1例

陈怡 朱秀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年 3 月 第 22 卷 第 3 期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源传播,而输血后肝炎(PTH)的90%为丙型肝炎[1]。与输血相关的疟疾的发生今年也有报道,但因输血同时患丙型肝炎及疟疾者并不多见,我们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男,38岁,因肺癌行肺叶切除手术,术中输血2000ml,术后第5天出现发热,最高达39.8℃。患者寒战、大汗,每日下午至凌晨期间患者持续发热,并渐出现肝、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生化检查抗-HCV阳性,并于术后第8天血中检测到疟原虫。初步诊断为丙型肝炎合并疟疾。患者术前常规及生化均正常,未曾去过疟疾疫区。追查术中血源,献血者5人经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单克隆抗体检测疟原虫抗原方法,分别发现丙肝血源及疟原虫污染血源,至此确定患者为血源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疟原虫感染。

2  讨论

目前,对血源进行生化检测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但该方法不能绝对安全避免输血后HCV感染,因为献血者中的部分HCV感染者对于病毒血症期,尚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太低可能出现抗-HCV阴性结果,以及抗-HCV转阴前“窗口期”的HCV携带者,抗-HCV不产生或已经消失的HCV携带者均可能出现抗-HCV阴性结果,输入此种血源后可出现PTH的发生,预防除用ELISA法筛查抗-HCV外,还应进行HCV-RNA筛查,可进一步降低传播HCV的危险性。一般用RT-PCR测定HCV-RNA,该法的特点是灵敏度、准确度均较高,但因价格昂贵还不能普及,但对于高度怀疑的血源,虽然ELISA法筛检阴性,也最好再用RT-PCR法筛检测定HCV-RNA,从而到彻底杜绝PTH发生的目的。北方为疟疾低发病地区,对于未去过疫区有输血史的疟疾患者,应首先想到与输血有关。对于此种并发症的控制应重点把握好血源关,若献血者属于有免疫力而又却无症状的疟原虫携带者,即可成为血液的污染源和疟疾的传染源。在选择供血者时应认真询问病史,献血者也应仔细回顾疟疾史,并自觉接受有关检查凡有疟疾史者及睥肿大者均不能作为献血者。一般可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吸附实验检测抗体,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疟原虫抗原等方法筛选献血者,有血库的地方尽量用贮存2周左右的血源,少于7天疟原虫仍有活力,而输用贮存超过12天血很少引起疟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钢医院

邮编  161041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