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期公众号内容,小编为大家推荐过有关全血输注的相关文章。关于大输血的研究将以往较少讨论的全血输注再次推向台前,引发不少讨论和关注。本期向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BEST(Biomedical for Excellence for Safer Transfusion ,BEST)协作组成员,关注供血端对于重新引入全血输血所需要关注和考量的方面。事实上,全血是最初的血液制剂。随着成分输血的出现和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血逐渐从血库中消失。然而,进入21世纪,军事和民用实践证据显示,对大出血的输血支持方案发生了改变。以往的“clear fluid”政策被放弃,转而提倡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早期均衡输血。全血自然成为了多组分输血的有力替代者。全血输血减少了血液稀释、供者暴露机会,同时也简化了制备、储存、运输等。然而,更广泛地重新引入全血输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评估。本篇综述文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呼吁开展更多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全血制品提供方案及使用适应症。目前全血的提供形式主要包括新鲜全血(fresh whole blood,FWB)以及冷藏全血(cold-stored whole blood ,CSWB)。对于一般场景血液供应而言,该文主要讨论CSWB。全血使用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柠檬酸盐抗凝剂的使用,使得全血可以被体外保存。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度广泛应用于战场。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WB都是唯一可用输血制剂。塑料血袋及血液存储系统的应用以及新的红细胞添加剂促成成分输血的快速发展。全血在军事领域、低收入国家以及一些儿科救治中,仍被使用。大出血和输血支持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出血更多是通过补液和成分输血进行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及之后的军事冲突中,失血被认为是战场死亡的可预防原因,对严重创伤相关凝血病的新认识,使得损伤控制复苏范式下的输血支持得到发展。血液成分的均衡性输注被提出并受到重视。全血使用还存在一些限制因素,比如溶血风险、血小板保护、白细胞去除、血液浪费等。目前全血仅作为最初复苏策略,尚未被当作单独的血液制剂。AABB最新标准同意使用同型或低滴度O型全血。在平民环境中重新引入全血输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案例报告表明,在小范围内引入全血是可行的。大型国家血液提供者的全血方案、供应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使用场景包括救护车、救护直升机等院前复苏。全血产品的变量抗凝剂的选择:用于全血的抗凝剂本身即保存液、保护剂,其成分决定了血液存储各方面。存储时间:存储时间受抗凝剂的影响,同时如何平衡存储时长及全血中成分的有效性是需要综合考量的。存储方式:比如全血是否需要摇晃搅拌以维持血小板活性等。除去以上的内容,文章还讨论了冷藏对于全血中各成分的影响。在血液安全方面,献血者的选择、白细胞去除(如何在保护血小板的情况下去除白细胞)、病原体灭活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即便以上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血液供应者而言,还涉及到动态的库存管理这一难题,如何满足需求的同时避免浪费,是一门学问。该文已上传至知识星球,有需要了解全文的朋友可登录星球下载,也可文末留言或加小编微信索取。
(责任编辑:dawenwu)
重新引入全血输注——供血者的思考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