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10月Nishizaw等[1]发表第1篇关于TTV的论文以来,许多国家开展了TTV的研究,我国北京[2]、深圳[3]等地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TTV的致病性,特别是输入TTV阳性血后临床上改变的调查较少。为了进一步阐明TTV的致病性,笔者对13名输入TTV感染血的患者进行了3个月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9年1月,选择产科2例,外科10例,内科1例,其中男性10名,女性3名,年龄31~77岁。输血前后对以上患者进行肝功能和TTV DNA测定,对其中1例TTV DNA阳性者进行分子克隆和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1.2 标本收集
采用经灭菌处理一次性带盖试管,对输血后患者空腹静脉抽血10ml,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20℃保存备用;输完血后取输血袋,血浆分装后-20℃保存,并进行TTV DNA的测定,发现献血阳性者,分期随访患者。
1.3 检测材料
HAV-IgM、HBVM、抗-HCV、HDVAg、HDVAb、抗-HEV免疫试剂购于广州中山公司,抗-HGV酶联免疫试剂由302医院提供,肝功能检测采用美国ASCA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AST、TP、Alb、TBiL、DBiL、γ-GT液体型生化试剂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提供,套式PCR试剂盒由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
1.4 引物合成
根据Okmato等报道TTV基因序列[4],采用Goldkey软件在TTV ORF保守区设计两对套式引物,引物序列如下:T1:5’-AC AG AC AG AG GA GA AG GC AA C-3’;T2:5’-G GA TA CC TA TT AG CT CT CA T-3’;T3:5’-AA CA TG TT GT GG AT AG AC TG G-3’;T4:5’-CC TG GC AT TT TA CC AT TT CCA 3’其中T1、T2为外引物,T3、T4为内引物,扩增产物长272bp。
1.5 TTV DNA的检测
①裂解:血清50μl,加裂解液150μl混匀,94℃10min。②分离:在裂解混合液内,每反应体系加入氯仿/异丙醇及饱合酚,震摇试管10s,混匀。在台式离心机上10000r/min离心,室温10min收集水相沉淀。③沉淀:异丙醇200μl,立即加已含DNA水相试管内,-20℃30~60min;离心:12000r/min离心,室温15min,用微量真空泵吸取上清及管边水珠。④第1次PCR:每反应体系加入第1次PCR反应混合液50μl悬浮沉淀,液体石蜡封顶,预变性94℃30s,94℃30s,55℃45s,72℃45s,35次循环,⑤取每反应体系,加第2次PCR反应混合液45μl,混匀分别取第1次PCR产物5μl,加入45μl反应混合液中,液体石蜡油封顶,预变性94℃30s,94℃30s,55℃45s,72℃45s,35次循环。⑥产物检测: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2%琼脂电泳检测,溴化乙锭染色,在紫外检测仪上观察结果,设阴、阳性对照。
1.6 PCR产物的分子克隆与测序
取第2次PCR产物,经酚/氯仿抽取,乙醇沉淀纯化后,直接于T载体连接,转入XLT-Blus宿主菌,挑取白色菌落,用PCR鉴定,对阳性菌落接种培养,提取质粒,采用OPEN GENE型自动测序仪,进行DNA测序。
2 结果
2.1
13名患者接受的血液均为TTV DNA阳性 PCR产物电泳结果:分别对第1、2次PCR产物进行电泳,第1次未见阳性带,第2次阳性标本可见272bp DNA带,与预期大小一致(图1)。 图1 TTV DNA的PCR产物电泳图
2.2
PCR产物的克隆及序列测定结果 对1例肝炎患者血清PCR产物克隆测序表明,其核苷酸序列与Okamoto等[4]报道的日本株(AB 008394)N22克隆同源性为75.4%,与国内深圳株(SZ1、SZ2)比较,同源性为73.9%、75.7%,与日本株(NA004)比较,同源性为88.6%。本株与JX2株比较同源性为81.74%。见图2。 图2 江西TTV分离株(JX1-JX2)与日本株(AB008394), 深圳株(SZ1-SZ2)相应核苷酸序列比较
2.3
输血前后检查结果(附表) 所有患者输血前的肝功能均正常,TTV DNA呈阴性,7例输TTV DNA血后变为阳性,并有肝功能异常,其中1个月后变阳性3例,两个月后变阳性2例,3个月后变阳性2例,阳性持续时间80d左右。
附表 输血前后TTV感染检测
临床 诊断
输TTV (+)血量
输血前
输血后第1月
输血后第2月
输血后第3月
输血后第4月
ALT
γ-GT
TTV DNA
ALT
γ-GT
TTV DNA
ALT
γ-GT
TTV DNA
ALT
γ-GT
TTV DNA
ALT
γ-GT
TTV DNA
胃出血
400
27.62
1.45
-
36.95
82.38
+
38.84
34.36
+
85.52
47.47
+
38.55
42.0
-
腹部 肿块
400
6.91
2.42
-
17.26
3.39
-
21.85
21.80
-
6.54
11.14
-
5.29
6.46
-
头部 外伤
200
15.74
13.08
-
48.55
58.72
-
51.20
61.44
+
85.65
36.78
+
35.95
39.98
+
十二 指肠 溃疡
200
13.37
58.70
-
33.17
60.92
-
63.22
70.65
-
49.05
100.37
+
左耳 血管瘤
400
13.81
7.75
-
28.30
26.30
-
3.27
7.85
-
13.08
2.46
-
冠心病
200
19.77
4.84
-
17.88
34.87
-
28.3
29.30
-
84.26
70.83
+
15.41
23.13
+
烧伤
400
6.91
16.47
-
97.70
46.30
-
42.30
93.60
+
4.69
8.33
+
胆石症
200
13.22
27.00
-
59.45
116.28
-
23.98
118.96
-
29.43
92.36
-
腹部 肿块
200
6.04
7.75
-
8.15
37.75
+
87.63
86.20
+
40.38
48.40
12.74
11.62
+
脑外伤
200
18.00
20.36
-
20.96
25.19
-
20.19
61.03
-
19.36
40.69
-
股骨 骨折
200
6.20
20.10
-
25.93
33.60
-
44.00
44.50
-
15.14
1.81
-
腰椎 间盘 突出
200
6.86
3.39
-
36.85
37.78
-
22.89
13.29
-
烧伤
2200
14.67
11.14
-
327.0
158.39
+
65.4
23.04
+
本室的参考值:ALT:2~25U/L,γ-GT:8~30U/L 3 讨论
尽管对献血者及血液制品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筛选,但输血后肝炎仍有发生。1997年底,日本学者以1例输血后的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基因,命名为TT病毒(TTV)。为了探讨有关TT病毒的特征、致病特点,在输血后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笔者对13名接受TTV DNA阳性血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6例未见明显异常,7例ALT、γ-GT等酶学发生了改变,TTV DNA检测为阳性,经过献血者和感染者体内TTV基因序列测定,证明确属输血所致,说明输入TTV阳性血,对患者能产生一定影响,应引起临床上重视。
关于TTV基因变异研究资料尚少,Okamoto等[4]根据TTV 1902-2257位核苷酸之间,356bp的序列,分析了日本78个分离株,认为78个分离株中76个可分成1组,另外两个1组,共4个亚组,即G1a、G1b、G2a、G2b。萍乡地区分离株与日本株(AB008394)同源性高,可能是同一病毒,不同的分离株,属于G1亚型的一种,TTV基因变异及不同亚型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Nishizawa T,Okamoto H,Konishik,et al.A novel DNA Virus(TTV)assocoted transaminase levels in posttransfution hepatitis of unknow etiology.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7,241:92
2,周育森,周乙华,王海涛,等.中国部分地区新型肝炎病毒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352
3,周伯平,马为民,孙 彤,等.一种新型肝炎病毒的分子克隆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深圳医学,1998,11:1
4,Okamoto H,Nishizawa T,Kato N,et 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DNA Virus acsocited with posttransfution hepatitis of anknow etiology.Hepatol Res,1998,10:1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