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 英文名:Parkinson Disease (Young-onset , Early-onset)
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
概 述
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的帕金森病被称为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发病年龄在 21~50 岁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arkinson’s disease,YOPD),21 岁以前发病的被称为少年型帕金森病(juvenile parkinsonism,JP)。
病因和流行病学
早发型帕金森病较少见,发病率占帕金森病人数的 5% ~10%,在欧美国家中约为5%,在日本约占 10%。与晚发型帕金森病相似,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明确的遗传易感性和家族聚集性,多数具有阳性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 20 多个基因明确定位,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两种主要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常见的如 SNCA、LRRK2、UCH-L1、VPS35 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常见的如 Parkin、PINK1、DJ-1、ATP13A2、PLA2G6 等。易感基因:不直接致病,在正常人群中也可检出,但是其存在增加 PD 的发生风险,例如 GBA、MAPT、SNCA 等。多个易感基因携带者发生 PD 的风险显著增高,提示多个微效基因的叠加效应。此外, 易感基因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
临床表现
运动症状与晚发型帕金森病基本相似,包括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治疗后更容易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并发症。在非运动症状方面,容易发生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易激惹等) 及行为障碍(如强迫性增加药量、冲动控制障碍、刻板行为等)。
除了帕金森病的上述基本特征之外,早发型 PD 患者常具有一些与特定基因相关的特征,例如,Parkin 基因突变者疾病进展缓慢,常见肌张力障碍和对称性症状,睡眠获益明显;PINK1 常以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ATP13A2 基因突变者容易伴发痉挛、核上性凝视麻痹、痴呆、面 – 咽喉 – 手指震颤、视幻觉和眼肌阵挛,快速进展到卧床;PLA2G6 基因突变者常以非运动症状或认知功能减退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可伴有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锥体束征,进展快,容易出现运动并发症。
辅助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铜蓝蛋白、铁蛋白、血常规和涂片。影像学检查包括头 MRI、突触前多巴胺能成像、均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神经心理检查有助于发现情绪和认知的问题。基因检测是本病的常用手段,以明确诊断。
诊 断
对于临床具有帕金森病的特征的年轻(50 岁以前) 发病患者,可以初步诊断为早发型帕金森病。通过影像、血液生化检查等排除下述需要鉴别的疾病,最后配合基因诊断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和全外显子测序技术) 辅助明确基因类型。
鉴别诊断
本组疾病表型多样性强,因此鉴别诊断也很复杂。临床特征、遗传方式和辅助检查均可提供鉴别诊断的线索(图 87-1~ 图 87-2)。例如,对于伴有垂直性核上性麻痹表现的患者,需要纳入鉴别诊断考虑的疾病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PARK9(ATP13A2 基因)、PARK15(FBXO7 基因)、PARK14(PLA2G6 基因)、尼曼皮克病 C 型(NPC1 基因和NPC2 基因)。肌张力障碍表现明显的患者需要注意鉴别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PARK9、PARK14、PARK15、铁沉积性疾病如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KAN)、神经铁蛋白病(NFT)等。依据 MRI 的异常表现,需要考虑肝豆状核变性、铁沉积性疾病、多系统萎缩、朊蛋白病等。常见的鉴别诊断疾病举例如下:
1. 肝豆状核变性 有肝功能异常、眼角膜 K-F 环,血铜蓝蛋白明显降低。
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包括多种类型,突出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影像上可见明显的小脑萎缩、脊髓变细等。通常具有阳性家族史。
3. 继发于药物或感染的帕金森综合征 通常发病前有相关药物暴露史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
治 疗
在治疗方面,由于患者年轻,病程较长,容易伴随情绪障碍,故推荐药物、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和管理。在药物治疗方面,多数患者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较好,但易出现运动并发症,故建议先使用非左旋多巴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金刚烷胺,以预防运动并发症。若以震颤为主要表现,还可选用苯海索,后者需注意认知的损害。必要时可使用复方左旋多巴。对于病程中晚期出现严重的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治疗。
诊疗流程
作 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王 含
参考文献
[1] Susan M.Calnea,Ajit Kumar.Young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Practical management of medical issues. 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2008,14 :133-142.
[2] Hsing-Jung Lai,Chin-Hsien Lin,Ruey-Meei Wu.Early-onset autosomal-recessive Parkinsonian-Pyramidal syndrome.Acta Neurol Taiwan,2012,21 :99-107.
[3] Susanne A Schneider,Christine Klein.PINK1 type of young-onset Parkinson disease.GeneReviews®[Internet], 2010,16.
[4] Tranchant C,Koob M,Anheim M.Parkinsonian-Pyramidal syndromes:A systematic review.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17,39 :4-16.
[5] Domingo A,Klein C.Genetics of Parkinson disease.Handb Clin Neurol,2018,147 :211-227.
[6] Pal GD,Hall D,Ouyang B,et al.Genetic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young-onset Parkinson’s disease.Mov Disord Clin Pract,2016,3(5):465-471.
上线时间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