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 年来白血病分类分型诊断日益完善,但有些借鉴国外的标准介绍有不全之处,尤其是形态学。便于更深地理解和应用,我们就此结合进展和认识作一综述。
一、FAB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
当前白血病分型趋向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的互补印证和发展。但形态学检验仍为根本性手段,但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应纳入形态学检验范畴。ANL的FAB标准与应用问题如下:
1、原始细胞基数与重型标准
确诊急性白血病(AL)原始细胞基数规定≥30%,另需幼红细胞<50%(M6例外)。需指出的是亚型分型不可忽略基础值,它是在上述标准量前提下并有的用非红系(NEC)分类进行的。具体标准如下:
①MO(微分化AML):骨髓几乎全为胞体大不小的I型原始细胞,一般不见Aue小体,原始细胞POX和SBB阳性<3%;淋巴系标记阴性,髓系细胞标记阳性(CD13或CD33);此外需符合下列1项阳性:MPO细胞免疫化学阳性,CDllb、CDllc、CD14和CD15阳性。<3岁和60-70岁为MO的2个高发年龄期。
②M1(不伴细胞成熟的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I型+II型原始细胞≥90%(NEC),至少3%原始细胞POX或SBB阳性。余下<10%细胞为早幼粒及其以下阶段细胞或单核细胞。
③M2(伴细胞成熟的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骨髓I型+Ⅱ型原始细胞≥30%-<90%(NEC),单核系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阶段细胞10%。
④M3:颗粒过多早幼粒细胞>30%。
⑤M4:骨髓中原始细胞>30%(NEC),粒系细胞总和>30%-<80%(NEC),单核系细胞>20%-<80%(NEC)。除骨髓所见外,外周血单核系细胞(原始单核、幼单核和单核细胞)≥5×109/L。若<5×109/L,需血清溶菌酶或细胞化学证明单核系细胞存在。若骨髓细胞与M2相似,需外周血单核系细胞>5×109/L,溶菌酶高于正常3 倍或酯酶等证明骨髓中单核细胞增加。M4Eo符合上述标准外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常≥5%(NEC)。
⑥M5:骨髓中≥80%为单核系细胞(NEC),<20%为粒系细胞。M5a(单核细胞低分化型)为骨髓单核系细胞中原始单核≥80%;M5b(分化型)为单核系细胞中原始单核<80%。
⑦M6:骨髓幼红细胞≥50%,形态异常,NEC中I型+Ⅱ型原始巨核细胞≥30%。
⑧M7:骨髓中异常原始细胞>30%,并由细胞免疫化学染色(CD41、CD42)等证实为原始巨核细胞。
2、I型-Ⅱ型原始(粒、单、淋)细胞和NEC分类:它们的应用问题另述。Ⅱ型等于早幼粒及后提出Ⅲ型原始细胞未被公认。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中AL分型
WHO对淋系肿瘤(分B细胞肿瘤、T和NK细胞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髓系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性/MPD、MDS、AML)进行分型。它反映了最新进展并突出分子生物学检测,但不便普遍应用,且有的尚有异见。其中将AL分2大类。
1、髓系肿瘤中AML分型:WHO将诊断AML原始细胞标准改为≥20%,但尚需检验。依原始细胞计数、系列特性和分化性并用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表型的特点,结合分子遗传学分为4型。
(1)有分子遗传学特征的AML:伴t(8;21)(q22;q22),AML1(CBF-α/ETO的AML;伴t(15;17)(q22;ql1-12)和变异型,PML/RAR-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X的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AML;伴11q23(MLL)异常AML。
(2)伴多系病态造血AML:分有MDS的ANL和无MDS的 AML。
(3)治疗相关AML和MDS:分烷化剂相关、表鬼臼毒素相关(一些可能是淋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相关。
(4)不另作分类AML:MO-M 2,M4-M7 (以上按FAB标准),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全髓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此外将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独列一个髓系肿瘤。
2、淋系肿瘤中ALL分型:B、T细胞白血病分为原淋或前体细胞ALL/淋巴瘤和成熟B、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LL分为3型:①前B细胞ALL:细胞遗传学亚型分为t(9;22)(q34;ql1),BCR/ABL;11q23,MLL;t(1;19)(q23;p13),E2A/PBX1;t(122;21)(p12;q22),ETV/CBF-α。②前T细胞ALL。③Burkit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t(8;14)(q244;q32)异常和变异,c-myc。此外99%可检出Ki-67片断。
3、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和急性混合系列白血病(AMLL)
(1)AUL:细胞分化上AUL排序AML-MO和ALL之前,为原始细胞既缺乏形态分化和细胞化学(POX、SBB、NAE、NAS-DCE、ACP、PAS均阴性)特点,又缺乏淋系和髓系免疫标记特点的特殊型。血象和骨髓象与ALL相同,确诊需细胞免疫化学证明淋系和髓系的阳性细胞均<20%(CD34可阳性)。
(2)AMLL为原始细胞同时表达较特异的淋系和髓系免疫表型特性,或形态学和免疫学分别显示原始细胞有髓系和淋系特性者。按细胞来源和表达分双表型、双系列型和双克隆型。近年对BAL尤为重视,欧洲协作组积分标准(表1)对BAL和多表型AL尤为适用。多表型为T系、B系和髓系细胞标记同时阳性者。
表1AMLL诊断标准(1995)
积分
B系标记
T系标记
髓系标记
2
CD79a
CyCD3
MPO
CyigM
mCD3
CyCD22
TCRα/β
TCRγ/δ
TCRγ/δ
1
CD19
CD2
CD13
CD10
CD5
CD33
CD20
CD8
CDw65
CD10
0.5
TdT
TdT
CD14
CD24
CD24
CD15
CD64
CD117
注:系和淋系(T、B中任一系)各积2分以上便可确诊
4、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分型
CML(Chronic myeloid leukemia)已作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简称。CGL为CML主要类型,约占95%,可检出特异Ph染色体或bcr /abl融合基因(Ph+/bcr+),或只检出bcr/abl融合基因而Ph染色体阴性(Ph-/ bcr +) 。CG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细胞学诊断依据:①慢性期为外周血原始细胞<5%-10%,骨髓原始细胞10%;②加速期为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细胞>10%,同时(或)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③急变期为外周血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30%或骨髓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50%或骨髓原始细胞>20%或>30%L(外周血>20%)。FAB把有上述异常者称为典型CGL。约5%病例为Ph染色体阴性或bcr阴性,临床和血液细胞学与典型CGL可有若干差异,这种CGL称为不典型慢粒(aCML)。我国将CML分为5型:①典型慢粒(CGL或CGL-CP);②不典型慢粒(aCML或a-CML);③幼儿型慢粒(Ch-CML);④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除典型CGL外,aCML、Ch-CML、CNL和CMML均为Ph-/bcr-,故也称这4型为P h染色体或bcr基因阴性疾病。此外WHO 将CGL和CNL归属MPD,将CMML、aCML、Ch-CML归属骨髓增生异常/MID。最近WHO认为:将CMML外周血WBC>13×109/L者列为MPD(CGL)。
5、慢性B与T和NK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和T-CLL)分型
近10年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瘤的成熟T、B细胞形态有了较深认识。FAB的B-CLL、T-CLL和NK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及诊断要点如下。
(1)B-CLL
<1>CLL: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10×109/L,5-10×109/L之间(成年患者)需细胞免疫证明为克隆性B细胞。典型CLL>90%为小淋巴细胞,胞体约<2个红细胞,不见核仁,染色质致密块状,胞核形态规则。骨髓淋巴细胞浸润性增多。细胞免疫化学染色为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弱阳性,M玫瑰花结和CD5阳性强,CD19/CD20/CD24阳性,CD10、CD25、CD38和胞浆免疫球蛋白(Cyig)阴性。
<2>CLL混合细胞型:有3种细胞。
①小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同上;
②大淋巴细胞,胞体约>2个红细胞,胞核可有变异(不规则)性大小不一,染色质块状,有不明显或小的核仁,胞浆可较多;
③多形态幼淋巴细胞,胞体约>2个红细胞,可见变异性大小胞核,核染质块状,有明显而突出的位于胞核中央的核仁,核浆比例不定。
CLL混合细胞型按形态及比例又分2型:
①小淋巴和幼淋细胞(>10%-<55%)型(伴幼淋巴细胞的CLL,简称CLL/PL;
②伴少量幼淋(<10%)的大小淋巴细胞(多形态淋巴细胞)型。
我国形态学诊断分型的B-CLL有所不同:
①B-CLL-典型小淋巴细胞型(B-CLL-TSL):WBC多>50×109/L,小淋巴细胞≥80%,骨髓淋巴细胞多>40%;
②B-CLL-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B-CLL-ATLL):一般脾不肿大,WBC:10-30×109/L,大淋巴细胞>80%,骨髓大淋巴细胞多>40%;
③B-CLL-混合型(B-CLL-MC):又分大/小淋巴混合型(LL/SL-MC):外周血大淋巴细胞>10%,小淋巴细胞<90%;CLL/PLL混合型(CLL/PLL-MC):PLL占10%-50%。(注:PLL应为幼淋细胞,CLL/PL比CLL/PLL表达确切)。
<3>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B细胞型约占PLL的80%,多见50岁以上男性,孤立性脾肿大,WBC明显增高,幼淋细胞增多(>55%),胞体较大(约14-22μm),胞核可不规则,有明显或突出的小泡状核仁,多1个,但染色质浓集,尤其在核膜周围,核浆比例低。细胞免疫化学特点为SmIg强阳性和CD25、CD38和M玫瑰花结阴性。
<4>多毛细胞白血病(HCL):一般所述HCL为普通型(又称I型),常见,多见40岁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通常起病隐袭,慢性孤立性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且常见单核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和骨髓多毛细胞较淋巴细胞大,核浆比例低,常有纤细的不规则突起。胞核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多无核仁或单个小核仁。细胞免疫化学和细胞化学染色特点为SmIg强阳性和CD25阳性,ACP阳性并不被酒石酸抑制。此型用干扰素有效。
<5>HCL变异型:又称HCL-II型,临床经过与I型一样,常有孤立性脾肿大,但无性别和年龄差别。外周血多毛细胞兼有HCL-I型和PLL之形态特点,胞浆呈短绒毛突起外,也可见宽大皱折,胞浆嗜碱性,有明显核仁,核浆比例较高。WBC常>50×109/L,亦无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CD25阴性,ACP可阴性。用干扰素无效。
<6>伴外周血绒毛细胞的脾性淋巴瘤(SLVL)约一半侵犯骨髓,WBC常>10×109/L,其中多为淋巴细胞,并有短而局限于一侧胞浆的绒毛,核浆比例高,有一明显小核仁。还可见与瘤细胞源于同一克隆的浆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特点为SmIg阳性,CD25极少阳性,CD5、CD10和M玫瑰花结阴性。ACP阳性并被酒石酸抑制。
<7>非霍金病淋巴瘤白血病期:诊断基本条件为骨髓和淋巴结活检异常,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5×109/L。按形态等特点又分以下几型:
① 滤泡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期:较常见, WBC高,可高达200×109/L。白血性瘤细胞为核浆比高的胞核有切迹或裂隙,可比淋巴细胞小,为1-2个红细胞大小,常仅在核凹陷处见狭窄胞浆。核染质均匀粗糙,无核仁或1-2个不明显。细胞免疫化学特点为SmIg强阳性,M玫瑰花结阳性率低,CD5和CD25阴性。
②中间细胞型:白血性瘤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中为中等大小,核染色质浓集,核仁不明显,胞核轻度不规则呈肾形或切迹。大细胞核浆比高且不见明显核仁:少数病例瘤细胞为混合型。细胞免疫化学特点为SmIg中等强阳性、CD5阳性,CD19/CD20/CD24阳性,FMC7/CD22阳性,CyIg、CD38和CD25阴性。
③淋巴浆细胞型: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SLVL。SLVL血清IgG或IgM<20g·L-1,WBC通常>10×10 9/L。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M蛋白>20g·L-1,20g·L-1,WBC<10×109/L,出现大小混合淋巴细胞。胞核有的偏位,胞浆嗜碱性及多形态,受累的骨髓为胞核成熟形态不同的混合异常细胞,染色质部分致密。嗜碱性粒细胞可增多,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多比例相称也是形态学特点之一。
<8>浆细胞白血病:有时类似AL表现,分原发和继发性。形态学有2种类型:小浆细胞和胞浆嗜碱性淋巴样浆细胞;原始细胞样浆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特点为CD38和CyIg阳性,CD25、CD5、CD19/CD20/CD24和SmIg阴性。细胞学诊断①恶性浆细胞病,②外周血浆细胞>20%或>2×109/L。
(2)T-CLL
<1>T-CLL形态:有4种形态:
①大颗粒淋巴细胞(LGL):以丰富胞浆和嗜天青颗粒为形态特点;
②幼淋巴细胞:以明显或突出的核仁和胞浆嗜碱性无颗粒为特征;
③多形性多核叶细胞;
④小的和大的脑回核细胞。
<2>T-CLL分型:分为4型。
①T-CLL:持续3分钟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细胞克隆性增多,随淋巴细胞渐升和病情延长常伴中性粒细胞等减少。若T细胞增多(>5×109/L)持续6分钟以上应怀疑本病,但WBC>20×109/L少,淋巴细胞可达55%-95%,大多为LGL,核浆比例低,在丰富蓝色胞浆中含数颗清晰或较粗的嗜天青颗粒,有时酷似胞浆染污的细胞。胞核圆形卵圆形,核染质致密,罕见核仁。骨髓不同程度受累,早期病变轻微,晚期淋巴细胞在50%以上。细胞化学和细胞免疫化学特点为ACP和β萄葡醛酸苷酶强阳性,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阴性或弱阳性,CD3和CD8阳性,CD4和CD5阴性。
WHO分型的T-CLL增加了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认为FAB的T-CLL为T-PLL 的小淋巴细胞变异型和LGL型。我国慢性T系白血病分型中,又将LGLL分为T-LGLL(外周血淋巴细胞>5×109/L,LGL>50%)和NK-LGLL。NK细胞白血病有2种。一种为真性 NK细胞(TrueNK cell)白血病,CyCD3、αβ和γδ受体以及TCR基因重排均为阴性,CD56阳性,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或隐匿性(Indolent)LGLL;另一种为T细胞中带有NK抗原阳性,mCD3阳性,或受体阳性,TCR基因重排阳性,CD56阳性,为侵袭性Ⅱ型NK细胞白血病,若CD57阳性显著强于CD56阳性则为隐匿性LGLL。LGLL的临床特点:相关感染为39%,类风湿关节炎为28%,脾肿大为50%,肝肿大为23%,淋巴结肿大为1%,皮肤浸润为0%,骨髓浸润为88%。NK细胞白血病在病情中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②T-PLL:约占PLL的20%,WBC增高显著(多>100×l09/L)。幼淋细胞异形性明显,部分胞核不规则,胞浆强嗜碱性和高核浆比例。常脾肿大伴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损害及严重的 浆膜腔积液,与B-PLL不同。细胞化学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特点为ANAE阳性,CD7和CD4阳性,M玫瑰花结阳性,CD8和TdT阴性。
③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一般以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高钙血症、骨质破坏、皮肤损害和骨髓受累为特征。HTLV-I抗体阳性是诊断的必要条件。按临床和瘤细胞浸润程度,分急性型(最常见,WBC高,高钙血症,生存期<la),慢性型(WBC增高不明显,异常淋巴细胞较少,骨髓常正常,生存期>la),隐袭型(无特征性症状,WBC正常且异常T细胞少,用适当的HTLV-I探针方法可证实T细胞克隆性增生)。
ATLL早期无Hb和血小板降低或稍低,随疾病发展WBC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大小不一(大者>14μm)多少不等(10%-80%)多形性多核叶细胞,最具特征为胞核呈三 叶草、花瓣样、菊花样、扭曲状和手套状,无核仁或有小核仁,胞浆较少嗜碱性无颗粒。骨髓变化较一般白血病轻,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要特征,但其百分数比血象低。细胞化学为ACP、ANAE、β萄葡醛酸苷酶和PAS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染色为T细胞特性,较特异有CD4阳性,CD8阴性,CD2和CD3阳性。此外CD7、CDla、TdT阴性。
④Sezary综合征:外周血和骨髓出现脑回核细胞,大细胞比单核细胞大,核有脑回状折曲,核浆比高,胞浆嗜碱性。细胞免疫为CD2、CD3、CD4和CD5阳性,M玫瑰花结阳性,CD8阴性,CD7、CD5和TdT阴性。
(责任编辑:labweb)
白血病分型的若干进展及认识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