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60年XIII因子缺乏症发现后,凝血因子缺陷的故事似乎已经讲完了。
但随后FIXBM、FX Friuli、FVII Padua等凝血因子变异的发现,表明上述想法错了,事实上不断有新的变异被发现。以下介绍几种近些年新发现的导致出血或血栓倾向的凝血因子变异。
1. II因子的易栓性变异(抗凝血酶抵抗)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分子量58000道尔顿的糖蛋白,循环浓度约0.12mg/ml。当与肝素结合后主要发挥抗FII及抗FX活性,无肝素时该抗凝作用显著减低。某些突变导致的II因子异常,可增加其对抗凝血酶的抵抗,增强凝血酶(FIIa)活性,导致血栓。
以下是2012年开始陆续报道的相关静脉血栓案例,暂无动脉血栓的报道: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怀疑存在FII变异所致抗凝血酶抵抗的可能性:
a. 发生静脉血栓的年轻患者,已排除其他常见易栓因素(如AT、PC、PS缺陷及APS等)。
b. II因子活性轻度降低或正常低值水平。
c. II因子抗原水平明显高于活性水平。
d. 有静脉血栓家族史。
此时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尽管目前还没有X因子异常导致抗凝血酶抵抗的报道,但理论上这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2. 短V因子缺陷(或称FV东德克萨斯出血病, FV East Dexas)
2001年,在东德克萨斯一个大家系中,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导致的轻微出血倾向被首次报道。患者存在轻微出血表现但所有凝血因子水平均正常。数年后其原因才被发现:是由于存在缺乏B结构域a.a.756-14580的短V因子。该短FV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有很高的亲和力,导致患者TFPI活性水平是正常人10倍左右,高水平的TFPI抑制组织因子-FVII复合物的功能,并间接的抑制FX的活化,从而导致轻微出血倾向。
由于B结构域并不影响FV活性,因此短FV缺陷患者的FV水平通常是正常的。
最近还有一种FV缺陷被报道(FVAmsterdam),这也是与FV East Dexas病理机制类似的一种短FV缺陷。
对于诊断策略来说,当存在家族性的轻微出血倾向,且其他出血因素均排除时,可考虑检测TFPI水平及FV基因来排查短FV缺陷。(最近有一个疑诊短FV缺陷病例的凝血检查表现为PT轻度延长和FVII轻度减低,这可能与TFPI的作用相关)。
3.异常IX因子
一种表现为FIX活性显著升高而抗原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的FIX异常缺陷,在一名静脉血栓患者身上发现,该X连锁缺陷命名为FIX Padua。
该半合突变为X染色体8号外显子的Arg338Lys。先证者是一名25岁男性,发生股-腘静脉血栓后应用LMWH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其弟弟也受累,但尚无症状,其母亲为携带者,也没有症状。
主要的实验室特征是FIX活性可增高10倍。这一发现也催生利用FIXPadua进行乙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
结束语
FII或FIX基因某一区域的突变可致出血,而另一区域的突变又可致血栓,这很令人吃惊。其他凝血因子也会有这种情况吗?这需要进一步的阐明。未来FII、FV、FIX的相关综述应纳入这些新的信息,让人们对凝血疾病的临床与实验室表现有更深入的理解。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