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英文名: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概 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HF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果糖代谢病。是由于编码果糖 -1,6- 二磷酸醛缩酶 B(fructose-1, 6-bisphosphate aldolase,醛缩酶 B)ALDOB 基因突变致 B 型醛缩酶缺乏,导致 1- 磷酸果糖在肝脏、肾、肠中堆积,使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受抑制而致病。表现为低血糖发作,如未能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肝病、低血糖脑病及肾损害,有潜在致命危险。
病因和流行病学
醛缩酶由 A、B、C 三种同工酶组成,其主要在肝脏、肾脏和小肠表达。在正常情况下,外源性果糖在空肠吸收,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完成 1- 磷酸果糖裂解,1,6- 二磷酸果糖裂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因主要醛缩酶 B 活力降低所致,因此 HFI 主要临床症状及受累器官与肝、肾、肠有关。
醛缩酶 B 基因 ALDOB 定位于染色体 9q21.3-22.3,长约 14.4kb,包含 9 个外显子和8 个内含子,调控合成醛缩酶 B 蛋白,醛缩酶 B 由 364 个氨基酸组成,呈一个四聚体结构。目前已报道了 60 多种 ALDOB 基因突变类型,其中该基因在欧洲人群中的常见突变是p.Ala150Pro 和 p.Ala175Asp,c.324+1G>A 剪切变异常见于印度北部人群。ALDOB 基因突变后,使醛缩酶 B 的结构和活性均发生改变。患者摄入或输注含果糖成分的物质后,1- 磷酸果糖不能转化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从而在肝中大量堆积。可造成如下病理生理过程:①消耗细胞内库存的无机磷酸盐,造成三磷酸腺苷(ATP) 缺乏,导致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肝细胞 ATP 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肿胀,细胞内容物外溢,引起组织如肝脏、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多种物质代谢紊乱;②抑制磷酸化酶、果糖 1,6-二磷酸酶、果糖激酶活性,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异常,出现低血糖及多脏器损害;③抑制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导致蛋白-N- 糖基化障碍。患者对一切来源的果糖都很敏感,包括饮食、药物中的蔗糖、山梨醇及果糖。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在活产婴儿发病率大约为 1/20 000。欧洲人群预测患病率在1/31 000~1/18 000,非欧洲人群患病率估算为 1/34 461,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者的临床表现随年龄、接触果糖的量和时间而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经典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儿于 6 个月左右起病,通常在首次食用了含有果糖的食物,如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时发病。另外,部分配方奶粉及加入甜味剂的药品中含有蔗糖、山梨醇等成分,在肝脏中水解为果糖,因此 HFI 也可以在新生儿及小婴儿添加辅食前发病。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低血糖发作,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出汗、震颤、抽搐甚至昏迷。
如果诊断未明,患者长期慢性摄入果糖食物,除了低血糖表现外,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肿大、腹水、黄疸及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磷酸盐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镁血症、高丙酮酸血症。病情严重者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在急性发作时,实验室检查会发现低血糖、低血磷和低血钾,同时伴有尿酸、乳酸、丙酮酸、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升高。慢性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及肝纤维化的指征,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凝血障碍。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及果糖阳性。
诊 断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病史调查为诊断关键。当患者进食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甚至面色苍白、震颤、抽搐,同时低血糖(血糖<60mg/dl;正常值 70~120mg/dl)、低血磷,高尿酸(血尿酸 >5.0mmol/L;正常值2.0 ~5.0mmol/L)、高乳酸(血乳酸 >2.5mmol/L;正常值 0.5~2.2mmol/L) 及血镁和丙酮酸升高应怀疑此病。反复发作伴有慢性生长发育迟缓 / 身材矮小,合并肝功障碍,也应疑诊 HFI。
疑诊病例应进行 ALDOB 单基因分析或者与糖代谢相关基因包序列分析,如果存在ALDOB 单基因纯合或者复合杂合致病突变可以确诊。
如果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临床又高度怀疑时再考虑取肝、肠、肾组织活检进行果糖 -1- 磷酸醛缩酶活性测定确诊。
因为果糖耐受试验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严重者会致命,通常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鉴别诊断
1. 与引起婴幼儿肝功能异常、黄疸、低血糖及类瑞氏综合征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如感染性肝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自身免疫性肝病、尿素循环障碍、希特林蛋白缺乏症、脂肪酸β- 氧化障碍(中链脂酰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长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极长链脂酰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Ⅰ型、半乳糖血症、线粒体 DNA 衰竭综合征等。
2. 与引起高乳酸血症和低血糖症的疾病相鉴别 如严重感染、糖异生障碍、糖原贮积症、有机酸血症、线粒体病、酮代谢障碍等。
3. 与范可尼综合征、氨基酸尿及生长迟缓先关疾病鉴别 如 Fanconi-Bickel 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先天性糖原合成障碍、囊性纤维变性病、胱氨酸贮积症。
4. 果糖吸受不良 是指果糖在小肠吸收不良,在症状上和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有重叠, 都可以有腹泻、腹胀,严重者可以有腹痛存在,易于与 HFI 混淆,前者在大便中可以检出果糖,后者在尿中果糖阳性。
5. 先天性糖基化异常Ⅰ型 与 HFI 有部分重叠,包括肝功异常、生长受限、氨基酸尿症 /肾型范可尼综合征。临床上 HFI 糖基化异常是继发性改变,可以出现转糖基化铁蛋白阳性,在严格限制果糖摄入及肝脏功能好转后可以转阴。ALDOB 单基因分析和肝组织活检进行果糖 1- 磷酸醛缩酶活性测定可以予以鉴别。应注意的是,在自限性果糖不耐受病例,糖基化异常可能会自行缓解,因此转铁蛋白糖基化阳性不能单独诊断 HFI。
6. 儿童及成人起病的 HFI 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慢性肝病(如感染、中毒及肿瘤)鉴别。
7. 新生儿及婴儿起病的 HFI 应与其他难以解释的呕吐性疾病鉴别,如胃食管反流、幽门狭窄、尿素循环障碍、半乳糖异构酶缺乏症等。
8. 针对原因不明的白内障、脑腱黄瘤病或半乳糖激酶缺乏,应考虑除外 HFI。
9. HFI 和其他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腹腔疾病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共同存在时会导致 HFI 的诊断治疗延误。
治 疗
虽然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尚无根治疗法,但是,饮食控制效果良好。一旦怀疑 HFI,应立即严格限制摄入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和药物,可以用葡萄糖、麦芽糖和玉米淀粉等其他糖类替代果糖。
对于急性期患者,建议住院治疗,静脉输注葡萄糖积极纠正低血糖;保肝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纠正酸中毒;对于抽搐患者,应酌情使用镇静剂止惊。注意补充维生素,严密监测肾功能,特别是近端肾小管功能,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本病预后尚可,经正确诊断,严格饮食控制,患者可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加强患者及家长健康教育。一旦确诊,患者应终身佩戴标明医学诊断的标志。部分患儿经早期治疗,肝脏病变可以好转。
诊疗流程
作 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 何玺玉
参考文献
[1] Fiocchi A, Dionisi-Vici C, Cotugno G, et al. Fruit-induced FPIES masquerading as 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Pediatrics, 2014, 134(2): e602-605.
[2] Baker P, AyresL, GaughanS, et al. 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http://www.genereviews.org.2015.
[3] 顾学范. 临床遗传代谢病.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86-190.
[4] Tran C. Inborn errors of Fructose Metabolism.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Nutrients, 2017, 9(4): 356-364.
[5] Berni C R, Pezzella V, Amoroso A, et al.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intoleranceto carbohydrates in children. Nutrients, 2016, 8(3): 157-173.
上线时间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