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奎
在患者眼里,丁海涛温和、细心、亲切;在同事眼里,丁海涛敬业、勤奋、执着。丁海涛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笑容背后是医者不变的初心。
2008年,丁海涛从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出站,以“草原英才”的身份回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不久,丁海涛就被推选为自治区医学会检验分会的主任委员。那年,她才34岁,不仅是当时自治区医学界最年轻的主委,也是全国检验学会最年轻的主委。由于年轻,丁海涛曾受到过质疑,但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借助学会会议,丁海涛把国际上先进的检验理念向全区检验系统传播开来。几次会议下来,人们都领略了这位年轻博士的超前学科理念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
在过去,医学检验科一直被视为医学诊疗的辅助科室,只是给临床医疗提供诊断数据。但丁海涛认为,精准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检验工作只有走在诊疗的前面,才能带动医疗技术向前发展。带着这样的想法,丁海涛创新开展分子检测研究实验,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分子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结构,对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利用这项技术,她完成了乙肝、丙肝、DNA筛查,以及耳聋、白血病基因的产前筛查,为更多遗传病儿童提供前期诊疗数据。
“医学临床诊疗70%以上的数据都要依赖医学检验报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数据支撑,这是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方向。未来高度发展的分子诊断,将会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转归产生深远影响。”提及工作,丁海涛总是格外兴奋。这些年,她就是带着这样的一股热情,在临床技术创新这条大道上驰骋不歇。
在工作中,丁海涛发现有许多从基层转诊来的患者,检验报告无法与三甲医院的检验报告互认。于是,她把分子检验技术作为突破口,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多发病、遗传基因病以及传染病等众多领域中,并且把标准化的操作向基层普及推广。在丁海涛的引领示范下,目前自治区内兴安盟人民医院、通辽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等4家医院已经通过了分子检验技术的国际资质认证,可以完成包括肿瘤、肝功能、白血病以及传染病等在内的500多项常见病理的筛查检测。
从2008年至今,丁海涛带领自治区检验专家团队走遍了全区12个盟市,对全区160多家基层医院进行了技术指导、帮扶,承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华医学会“一带一路检验西部行”等扶持计划,与北京医学会对接将先进的技术引进我区,累计培训检验医师10000余人次,为自治区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检验医师队伍。丁海涛本人也先后受邀赴美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进行学术讲座,极大提升了内蒙古医学检验的影响力。
现在,丁海涛正带领团队积极与中国残联、内蒙古残联及社会慈善公益机构合作,全力打造自治区耳聋基因大数据库,为自治区防聋治聋事业提供数据支持。她说,既然把根扎到了家乡,就要带着自己的初心为内蒙古的医学检验事业奋斗不息。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