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玉隆:我国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进程

【对话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疗装备的引进,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检验医学发展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提高医学水平、保证人类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发展的潮流中涌现出众多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有资深的临床经验;或有杰出的创新能力;或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们是医学领域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先锋;他们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努力探索前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为了更好地发挥和体现传媒的作用,彰显医务工作者的时代风采,关注卫生健康行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中国卫生健康行业的进一步繁荣,我们本期的非常对话特别采访到了中国检验医学学科带头人丛玉隆教授。他在检验医学领域辛勤工作48年,他的“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将所测得数据转化成为高效的诊治信息,并提供给临床为目的”的理念,已成为临床检验行业行动的宗旨。他率先提出了现代的检验医学是一个“大检验”的概念,推动着检验医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话嘉宾】

  丛玉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检验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先后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中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第四、五届编委会总编辑,《检验医师杂志》第一、二届主编、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计量委员会标准物质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第三、四、五届主任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分技术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北京医科大学和解放军总后系统优秀教师、中华国际医学教育奖、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解放军科技、医疗、教学二、三等奖,北京市及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等共16项。主编专著28部,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教材3部。其中作为总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检验与临床诊断》(共30分册900多万字)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荣获个人三等功三次。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主持人】回眸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您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请您具体谈一下,我国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的制高点和技术特色?

  【丛玉隆】我是1982年研究生毕业到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工作,至今还在检验医学一线工作。这32年间,正是我们国家经济腾飞,各个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我国的检验医学发展到今天,水平已经接近或者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我们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目前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所收取的诊断总信息量(包括X光、超声波、检验等),70%都来自于检验科。检验科已经成为在临床上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甚至于引申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保健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何检验科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因为科学发展了,检验医学发展了!过去五六十年代只能说是经验医学,医生有个听诊器,听一听,问问诊,最多化验做个三大常规,就算检查完毕。现在就不一样了,完全由过去的经验技术上升到理论阶段。检验医学发展过程中,我认为有三大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且有一定的规律促使着它不断地发展。这三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设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验诊断的设备,我们叫IVD行业。第二部分是医学实验室,就是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如何把病人的标本变成信息。当然光有设备和实验室还不行,最终所有的信息还得落实回归到病人身上,那就得有医生,医生通过实验室提供信息给临床进行诊治和治疗,这就是临床,也就是第三大部分。我把这三部分组合在一起,提出了 “大检验”医学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做大检验?从上游来讲,有先进的设备仪器,先进的技术;中游要有好的规范的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人才使用这些设备;下游还要有临床医生能使用设备并及时反馈患者的信息资料。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哪个环节都不能脱节,因为无论哪个环节脱节,检验医学都起不到在临床医学上的作用。实际上,我这30多年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大检验”概念来实践的。我先后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年至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2000至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2003至2013年) 在做好本岗位医、教、研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

  我从1995年担任检验学会的副主委, 2000年到2008年担任了8年的主委,这十几年期间,共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工作:第一个就是从医学检验,如何转换成检验医学;第二个就是如何使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使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是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检验的人就只做检验,不参与到临床,不接触病人,不接触医生,身在实验室,只做标本,只出数据,这就是经典的医学检验模式,是孤立的、封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做检验是给谁做的,是给人做的,标本是人的一部分,离开人只考虑标本,有时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数据为目的,封闭而孤立的实验室操作方式我们称之为医学检验。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行得通,因为那时候技术还比较简单,涉及的临床也不太广泛,比如给临床白细胞高或低就可以了,另外涉及的实验因素也不多,还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进入到20世纪末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飞速发展及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工作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以通过实验技术得出的实验指标,转化成高效的诊断信息提供给临床,并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这就是现代检验医学理念。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变化,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性的变化。它是社会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的工作只不过把这个潮流变成了国内实践,变成了学会的核心工作、把我们国家原来的医学检验带到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一个理念中来。就是说,你在实验室里做检验,你的标本实际上就是你面对的患者,你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你只有了解了患者的情况,或者通过告知程序,告知患者再留取标本,你才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原料,这才能变成一个有用的指标。通过与临床医生和患者沟通得到更多的信息,数据是死的,但病人是活的,你要把这个数据,变成患者的病理信息,告诉临床医生,这个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有什么价值,你要参与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出了实验报告并不是检验工作的终结,而要延续到临床,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这就叫检验医学。也是我在检验学会作为主委的第一项主要工作。

  我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推进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管理。什么是实验室国际化管理,指南文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ISO15189 ,即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这个文件大概有23个大要素,200多个条款,这些条款规范实验室的每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作为检验学会的主委,要带动全国同仁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就要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推ISO15189在我国的实施。2003年“非典”带来的阴影还没有消除,这时我作为主要成员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组织的转化ISO15189为国标的工作。2004年,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成立,我被推选为主任委员,直至2011年,我把很大精力都放在推广文件的宣贯和实施。2005年,我的实验室(即301医院临床检验科)第一个成为我国被国际上认可的实验室,换句话说,我的实验室管理达到了国际实验标准水平。此后,嗣后先后帮助10余家医院检验科完成认可。工作的高潮是为2008年的奥运会顺利召开。当时,国际奥委会要求北京奥运定点医院的检验科达到国际化水准。因为22家定点医院的科室规模、专业特色、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 ,致使工作难度很大。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近两年时间,作为北京奥运定点医院的检验科认可专家组长,我指导并亲自参与了200余名内审员的培训,进行了九场文件宣贯大会,参与人员达2000余名。终于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半年前22家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国际认可。我本人也得到认可委和奥组委的表彰。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