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永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第四届京港感染论坛是坛好酒,愈品愈醇!今天是会期最后一天,最后一个栏目是“临床沟通,微光闪烁”。将“临床沟通”放在压轴,足以体现主办方的重视。而报告内容则是各医院一线感染病学,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同仁的真实经历,可谓天香桂子,活秀生芳!
主持 苏建荣教授
会议由王辉,苏建荣教授主持。共计7个报告:
浅谈提升血培养送检的体会:李海英,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
运用定量药理学,优化危重症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张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百变美女,马尔尼菲青霉——由病例认识百变的她:班立芳,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用“心”做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案例分享:吴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童少见深部真菌感染——董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临床医生如何看血培养的“双抽四瓶”——刘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高通量测序让病原体无处遁形——童贻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
张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童贻刚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
两位老师介绍了血培养。李海英老师接受了王辉老师的培训后,带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成功经验,回到了自己的医院——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由此展开了自己的临床沟通之旅。通过宣教、沟通、数据、体会,李老师向我们汇报了自己的实战经验、巨大收获。而刘丹老师从数据的角度,告诉大家血培养“双抽四瓶”的巨大价值。临床和实验室都应该懂得,血培养“双抽四瓶”是基于临床诊治需要的必然选择,能够给患者康复提供重要的专业辅助。相信每一位一线同仁,都会在报告中看到自己与临床沟通的的困惑与未来。
李海英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
刘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海英老师PPT
班立芳老师与董方老师都讲解了真菌题目。班立芳老师通过一系列临床、实验室图片,由病例给大家介绍了百变美女:马尔尼菲青霉。她提到的马尔尼菲青霉的霉菌相活泼型、不活泼型,酵母相活泼型、不活泼型,原始标本的多种表现,让我们眼花缭乱。而董老师从病例出发,介绍了暗色真菌—皮炎外瓶霉、毛霉目–根霉属、尖端赛多孢菌、马尔尼菲青霉等。这些真菌都是容易引起困惑,容易导致迷失的少见真菌,李老师的介绍让我们茅塞顿开。
班立芳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董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吴庆老师的题目:用“心”做检验——微生物检验案例分享,一下子就抓住了听者的“心”。吴老师给了大家4个例子,2个真菌、2个细菌,分别是马尔尼菲青霉、甄氏外瓶霉菌、奴卡菌属、弗朗西斯菌属。各自都是专业关注的焦点。吴老师从病例出发,到实验室形态学,到分子生物学,再回到临床治疗,可以说打通了临床与实验室的诸多环节,真正实现了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一体化。这种基于实验室沟通临床的效果,为我们的临床实践展示了非常美好的实践前景。
吴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其他题目,无论是临床药理学应用,还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也都为实践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经验,我们听后顿觉眼界开阔,收获巨大。
张莹老师,定量药理学
“题内话”:微光的由来
王辉教授一直致力于国内临床微生物学的建设,可谓矢志不渝。王教授所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卫计委耐药监测网为依托,不断培训国内基层微生物学从业人员,传播微生物学知识。
每一次的培训,来自基层医院的学员们都收获满满,意犹未尽。他们由衷地看到了“微生物学的光辉”;由衷地感到——这光辉虽然微弱,但必然会照亮感染性疾病学的天空!
来自山西运城的裴老师,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工整地记下了王辉老师的忠告与专业信息,朋友圈叹为观止,传为美谈。
(责任编辑:陈雪礼)